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拉动内需油气项目担纲重任
2009-05-08
2月7日,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评价说:这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部署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
  
石油天然气项目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众所周知,但在当前我国能源需求放缓的环境下,这一说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自去年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愈演愈烈,国内保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还未充分显现,在此情况下,我国能源需求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迹象。2008年四季度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下降,导致全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度增幅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同时,全年石油天然气投资增幅比前三季度下降17.4个百分点。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骨干企业,中国石油生产经营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经济预期恶化和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跌幅超过70%,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萎缩,油品、化工品销量和价格大幅下降。
  
需求放缓反映出供应相对过剩,降低供应量是符合逻辑的。但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石油工业,它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稳定更是决定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刚刚闭幕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能源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当前能源需求增长减缓,但不能因此停止能源项目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我国国情来看,保证石油天然气项目建设的热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看,我国能源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能源发展仍处于增长较快的历史阶段。从2008年四季度起,作为扩大内需举措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加大了能源投资力度。二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目前已经超过50%,国内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偏紧、资源约束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而当前的宽松状况只是暂时的。能源供需形势的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2009年国家也将把结构调整作为能源工作主线。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将继续拉动油气需求的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石油去年主营业务持续较快发展,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5年超过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4年超过30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连续7年稳中有升,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原油加工量比1998年增长87%,西气东输、中哈原油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等油气大动脉相继建成投运,管道总里程达4万千米。
  
2009年,我国油气勘探方面将保证大庆油田4000万吨稳产工程,长庆油田跨越3000万吨工程,西南油气田大气区建设工程,吉林油田公司“681”上产工程,海外11个200万吨以上开发项目的持续稳产和快速上产工程,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气田建设工程;炼油化工方面,独山子石化项目、塔里木大化肥工程年内要建成投产,广西石化炼油项目年内要基本建成,抚顺、四川、大庆石化大乙烯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油气战略通道和国内骨干管网建设方面,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今年建成投产,具备接收境外天然气的条件,东段加快建设步伐,为2011年底全线贯通创造条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引导下的2009年,石油天然气工业无论是作为拉动投资的主体,还是作为保证其他产业顺利发展的客体,仍然也必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