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储备应架构政府与民间的对接机制 |
2009-05-08 |
|
事实上,在石油市场低迷的时期,加大我国石油储备数量,不仅能突破国际石油油价陷坑,也能保障能源安全系数。值得欣慰的是,近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阐述了我国能源战略计划。紧接着,官方向社会公布了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阶段性计划,并将大幅度地提高石油储备数量。 从世界发展经验来看,架构政府与民间储备之间的对接机制,已成为石油储备的主攻方向。美国经受中东石油危机的教训,于1975年创建国家原油战略储备机制,形成世界上最完善的政府—民间石油储备对接机制,并创设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 还有,欧盟、日韩等国家,也都实现政府与民间石油储备的良性互动,譬如,皆有商业石油公司、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据悉,德国施行'联盟—政府—民间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量、政府储备、民间储备比率为57∶17∶26;虽然日本缺石油,产量仅是该国石油需求量的0.2%,但他们实行全民找油,自身的石油储备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民间储备为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46.4%;在美国,除了5大石油公司,还有4000家小公司都参与石油行业中。 在客观上,中国民间油企实力也具备了与政府对接机制的天然条件。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民营石油企业有8万余家,拥有100万员工,近4万座加油站,3000万吨仓储能力,2500万吨码头吞吐量,年销售石油总量近1亿吨,约1万亿资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横亘在民营油企面前的'制度门',导致其并不能顺利对接,实现'藏油于民间'。比如说,去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以及3月份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从政策方向性上来看,僵化死板的政策终于有所松动。可从具体规定看,企业的油库容积须达到1万立方米、注册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如此高的'门槛',令众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面对这看似打开的大门,民营企业只能是'望门兴叹'。 民营企业与政府石油储备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于全局有利,有关政府部门不妨给它一个对接机制的出口。民营石油企业拥有的储油能力达10万吨以上的油库至少有10座,然而由于没有油源,这些具备相当规模的油库现在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来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具体讲,可采取国企与民企石油储备分开经营,或者以国企为主体,分别与几家民企进行合作等方式。 另外,可以把'民间油企参与石油储备',写进《国家石油储备法》中,给民企以合法'名份'。有了合法身份,才能打破现行石油市场的格局,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