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0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俄罗斯总理普京进行了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并签署《会晤联合公报》。当天,温家宝总理和普京总理共同签署了《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等能源领域合作文件也相继签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协议的签署,在进展一直非常缓慢的中俄能源合作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立即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而这一突破是如何实现的?它对今后的中俄能源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对中国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对此,有关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金融危机促俄让步 此次合作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中俄原油管道问题终于尘埃落定。对此,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佩华表示,俄罗斯之所以对中国做出让步,金融危机给俄造成的冲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佩华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在2009年夏季之前要偿还134亿美元的债务,而国际油价的走低大大缩减了该公司的利润。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西方的债主们已开始纷纷向俄油气公司讨债,而这些公司已无法像以前一样借新债还旧债了,因为西方银行和信贷机构已开始自保,无力再向俄企业放贷。中俄此次签署石油管线合作协议,除了符合双方需要外,金融危机的冲击亦是俄罗斯向中国做出让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石油价格已经下跌到令俄罗斯害怕的地步了,加上俄罗斯银行的大量贷款都从西方来,西方也有信贷危机,俄罗斯自然要受到影响。对俄罗斯来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帮助了他们;对中国来说,则首先保证了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另外,这种合作安全性高,降低了风险。而且,比起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输油成本更低。”丁佩华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长期从事中俄能源合作研究的庞昌伟教授说,1999年中俄双方就启动了两国输油管道建设项目的谈判,但在此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双方谈判一波三折,而今终于以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期间签署文件的形式被敲定下来,对中俄两国而言是双利双赢。 “与一年前国际油价大幅飙升的背景有所不同,今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明显进入下降通道,美国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变局对促成此次中俄输油管道建设协议的达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庞昌伟分析说,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正陷入低谷,全球石油需求因而大幅降低,欧佩克国家纷纷采取减产措施抑制油价下跌,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俄罗斯是个产油大国,其国家财政对石油出口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俄罗斯此时亟需找到稳定的石油市场,以保证其石油出口创汇对本国财政的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考虑到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所导致的石油需求降低,俄罗斯此时需要抓住中国这个稳定而巨大的石油消费市场。”庞昌伟如此表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方合作各取所需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夏义善表示,中俄两国在建立国际能源新秩序方面存在着广泛的一致,都希望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保持市场稳定、促进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中俄互视对方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两国现今和未来能源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对俄罗斯来说,资源再多,如果没有市场,资源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俄罗斯在寻求稳定可靠的能源市场。俄罗斯认为中国是重要的、潜力很大的市场,应该利用好中国这个市场。所以在能源合作方面,俄罗斯向中国表达了强烈的意愿。而能够修建一条来自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对中国而言,可以用“期盼已久”来形容。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言而喻。而且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如果能够以“协议”的形式获取稳定的石油资源,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能源保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佩华表示,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俄在原油管道合作上有了重大突破,符合两国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共赢。“过去几年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中俄石油管线合作始终没有很大进展。如今石油价格一路暴跌,再加上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冲突导致俄美关系进一步陷入僵局,中俄管线合作反而迎来了新的突破。中俄如今签署的这一石油管线协议,从经贸与能源领域合作来看,是有重大突破的,确实可以用‘里程碑’来形容。”丁佩华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就在中俄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后,众多西方媒体从地缘政治出发,普遍猜测“俄罗斯在借中国之力抵抗欧美压力”,并认为协议签署标志着两个大国关系进一步密切。针对这种说法,丁佩华分析认为,从俄罗斯方面来说,其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俄格冲突使俄美关系进一步陷入僵局,俄罗斯可能会考虑放缓和美国的能源合作。但就中俄关系来说,中国和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是相互友好国家,两国的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此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成键表示了赞同。他认为,这样的合作对于中俄双方都是需要的。“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如果两个国家能够发出共同声音,无论是对欧盟还是对美国来说,都将形成不容轻视的力量。”成键说。 石油换美元“最佳” 据了解,中俄总理第十三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与俄罗斯达成了为期20年的250亿美元援助换3亿吨石油的协议。对此,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动荡、石油价格和美元同时都遇到挑战时,中俄石油换美元称得上是最佳合作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清议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美元储备国,俄罗斯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鉴于俄罗斯的主要债务国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经济危机,以至这个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外汇储备国在流动性方面并不富裕,因此,用石油换流动性是绝对必要的。与此同时,鉴于美元对中国来说是别人的钱,每分钟都会贬值,尤其是在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的贬值风险将更加突出,20年的贬值趋势则尤为明显。因此,现在就设法花掉手中的美元,而且是花在最恰当的地方,当然是最值得的。 按照20年分阶段执行的250亿美元换3亿吨(大致21亿桶)石油的情况估算,中国最终付出的代价可能接近380亿美元,换算成现在价格,大致是18美元/桶。于是,比照国际市场当前的原油价格,即使不考虑未来仍有可能存在的下跌空间,这个价格对中国来讲也是颇为划算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清议表示,在中俄之间就长期能源合作达成协议之后,两国议定价格未必不会成为国家石油市场的远期价格标杆,至少是对短期价格构成引力。尽管18美元/桶的原油价格,绝对不会对国际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多多少少也会导致近期原油价格进一步下跌。 中俄此次签署的原油管道合作协议中提到的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示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