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呈多元化
2009-05-08


面对铜资源短缺、铜精矿加工费逐年走低的困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频频运用市场手段加速勘探收购海外矿产,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正呈现多元化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7日在南昌召开的中国国际铜业论坛通报说,如今在海外开发铜矿资源的中国企业不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些非传统的矿业企业也纷纷涉足其中。中国企业以股权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先后控股参股了赞比亚谦比希铜矿、阿富汗艾娜克铜矿等10余个世界知名的铜矿基地和项目。 tujian.org

铜是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在中国124个重要行业中,91%的行业与铜有关。1999年至2007年,中国铜消费量从148万吨上升至400多万吨,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铜生产和消费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中国的铜产量与国内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国内企业冶炼所需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铜精矿需要从国外进口,这种格局长期难以改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矿产勘查部主任、教授级高工刘国平说,中国企业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8年2月,赞比亚政府将谦比希铜矿项目中标通知书授予中色建设集团,当年9月28日,中方全面接管谦比希铜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解体,中国国内各大型铜矿企业海外找矿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由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发起人,江铜集团、金川集团等9家大型铜企、4家地质勘探单位、3家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中色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开发国外铜、铝等资源。中铝集团、中国五矿等大型国企紧随其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以来世界铜价不断上涨,中国其他行业的资金不断涌入海外铜资源开发行业,一些非传统的矿业企业纷纷加大投资,海外找矿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冶科工集团主要在海外从事工程总承包、技术设备制造等产业。2003年8月,中冶集团从巴基斯坦政府手中租赁的山达克铜矿正式产铜;今年6月初,中冶集团再次出手与江西铜业组成联合体收购开发阿富汗艾娜克铜矿。 tujian.org

刘国平说,中国收购开发海外铜矿资源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2007年,有着民企色彩的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众多收购者中脱颖而出,要约收购英国蒙特瑞科公司79.9%的股权,蒙特瑞科公司的核心资产是号称全球10大铜矿之一的秘鲁里奥布兰科铜钼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投资开发海外铜资源大大降低铜企外购资源的比例。以中国铜业巨头--江西铜业为例,去年以来,江铜分别参与收购北秘鲁铜业100%的股权和中标开发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预计到2012年,江铜的自产铜供应比例将由目前的27%提高至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企业纷纷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有着深刻的国际市场背景.目前全球前十名的矿业巨头控制着世界近75%的矿山产量,资源高度垄断。权威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从国外进口铜精矿冶炼,国内铜冶炼企业每炼一吨铜就亏损一至两千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铜资源严重匮乏,国内探明的铜资源大多已被深度开发,在铜资源被国际矿业巨头垄断、铜精矿加工费不断遭到打压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涉足海外铜矿资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石化电话号码簿2008》编撰工作展开
    ·稀土出口配额再下达
    ·稀土顺丁胶工艺包全流程国产化
    ·化工践行“绿色奥运”功不可没
    ·最大自由锻造油压机在上海投产
    ·重庆目标锁定西部石化龙头
    ·北美车展透出利好信息(图)
    ·投资4亿的EPS树脂项目落户新疆奎
    ·国际石油会议呼吁加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监管
    ·褐煤化工项目在内蒙古扎鲁特旗点火试生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