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3日晚,热带风暴“海高斯”在海南文昌登陆,这已经是今年影响我国的第17号台风。在世界范围内,暴雨、暴风雪、飓风等活动越来越频繁。据气象专家称,这些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都与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破坏有关。 目前,全球正在经历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0.5~0.8℃,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沿海海平面年均上升2.5毫米。科学家预测,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增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过度消费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造成的。统计数据表明,199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30.7亿吨。而10年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到61亿吨,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50.7亿吨,分别增长50.2%和65.1%。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36%和61%。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专家认为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这对我国温室气体的减排提出了挑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提出,包括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内的高耗能行业必须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付出更多的努力。清华大学国家低碳能效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开发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去年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产生的效果应该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发展煤层气产业,预计到2010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和规模化利用,到201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0.3亿吨;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到2010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6亿吨;通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将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同时,石油和化工行业将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重点发展低品位及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和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等技术;优化乙烯生产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推动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氯碱行业逐步淘汰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研究煤液化、煤气化以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二氧化碳收集和封存技术;推动己二酸等生产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合作,积极寻求控制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援助;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化肥、农药科学使用及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业氧化亚氮排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