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浙江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全国排位第十四位上升到第四位,代表着现代化工技术水平的精细化工率达到55%以上,名列全国前茅。透过这些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到:30年来,浙江石油和化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走出了一段辉煌的历程,并正向更好更快方向迈进。 1978年,浙江石化工业比重只占6.3%,高新产业、高技术产品、合成材料、信息化学品、专用化学品、有机化工原料、涂料染料等行业只占9.57%;而无机化学原料制造业、化肥、农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传统化工产业占化学工业的比重达86.44%,其中化肥、农药业占全行业的50%以上。 “七五”期间,浙江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战略,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企业向集约型、外向型、效益型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拉开了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浙江的国有化工企业纷纷改制转制,乡镇、个私、外企资本开始介入石化产业的投资,包括民营化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形式相继形成,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龙盛集团、升华集团、传化股份、华峰集团、逸盛石化、华联三鑫、闰土股份、新和成等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成为该省石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该省石油工业比重上升到27.3%,合成材料、信息化学品、专用化学品、有机化工原料、涂料染料等产业比重占化工的68.29%,比重上升7倍;农用化工比重从1978年的51.3%下降到13.04%;基础化工从1978年的20.5%下降到7.56%;新领域与传统精细化工产品比重从1978年的25.22%提高到55.3%。高新技术产品和新领域产品的开发建设,促进了石化工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30年间,浙江石油和化学工业资产规模成倍扩大,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比增长。2007年,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共2540家,总资产达2439.5亿元,比1978年总资产9.02亿元增长了269.5倍,30年间平均年递增2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4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3.8倍,30年间平均年递增22.8%,2007年,石化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05.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68倍,30年间平均年递增18.7%。 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2007年,工业总产值(现价)超10亿元的企业有27家,有8家突破了50亿元,占企业数1.1%的27家企业总产值要占全行业的6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超亿元的企业25家,占全行业利税总额在52%以上,其中利润超亿元的企业有23家。中石化镇海炼化有限公司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染料制造业和有机硅氟材料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第一;化学农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二位;涂料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三位;化学试剂和合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助剂制造业、轮胎制造业、颜料制造业等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为行业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浙江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科技创新,一批企业的壮大和龙头产品的形成无不是与科研相结合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该省石化企业国家级、省(市)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达500多家,企业相继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及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外多家学校共同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有的企业还聘请国外技术专家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行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41.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3.6%。 随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浙江省石化行业逐步加快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步伐,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之举;同时加快集中布局,引导石化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和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倾力打造绿色化工产业等方面,为实现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继续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