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新网讯 河北省冀县化肥厂农业化学服务中心是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第一家农业化学服务中心。尽管它只活跃了十几年,却在中国化工界和广大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多年前,这个农化中心就开始研究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原化工部部长秦仲达称赞其为“农民的掌上明珠”,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也曾到该厂视察。 冀县化肥厂是1977年4月建成投产的一个小型氮肥厂,主要产品为碳酸氢铵。1979年,该厂生产碳铵2.3万多吨,但因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濒临停产。为寻找化肥滞销的症结,他们遍访各路专家,并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 198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冀县化肥厂党总支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紧张,一次决定企业命运的会议正在召开。厂长顾二熊面色凝重地说:“碳铵为何在南方畅销,在我们北方滞销?主要是南方农民掌握了科学施肥的方法,而北方农民却把碳铵看成是‘气肥’、‘臭肥’,对它产生了厌恶情绪。有的农民也确实因为投入高、效益低吃了亏。这恰恰说明北方的农民缺少科学施肥的知识,需要加以引导。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跳出单纯生产化肥的思路,办一家县级农业化学服务中心。” 很快,全国第一家农业化学服务中心诞生了。 根据企业面临的难题和社会的需要,该农化中心首先围绕碳铵的农化特性和科学施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工作。科普大集上、庙会上、农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宣传队员清脆的快板声、风趣幽默的山东快书声。为宣传科学施肥常识,他们背着放映机,走村串乡为农民放映《碳铵与丰收》的科教片,把1万多册“明白纸”免费送到农民手中;他们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当地的27个乡镇、412个村庄,搞巡回技术讲座,组织农民到试验点去参观,帮助农民认识碳铵的特性,提高他们的施肥水平。他们还率先提出并进行了旱地、半旱地改习惯性多次追施碳铵为“一次性双层底施”试验,解决了无水无法施肥的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冀县化肥厂农化中心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经济意义。原化工部的一份调查材料上说:“它不仅为我国化肥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的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也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委宣传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