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化工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江苏化工结构调整呈现好兆头
2009-08-27

以大面积关停小化工等铁腕手段强势调整化工产业结构的江苏省,虽然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是其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依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上周,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江苏省化工行业呈现两大特点:精细化学品发展势头良好,化工产业园开始步入成熟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秦志强介绍说,目前,江苏省的专用化学品及化学原料药约占全省精细化工总产值的23%,占全省石油和化工产业总产值的10.56%,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8%左右。该省的专用化学品和化学原料药由于价格低、质量好,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上半年,全省专用化学品和化学原料药净出口量约8万吨左右,净出口额约10亿美元,增幅达30%以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经过几年的调整和整合,江苏省的化工产业园区已渐入佳境。据统计,江苏省共有13个国家(省)级化工产业园、1170家入园企业。上半年,这些园区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和企业总数分别占江苏省石油和化工产业的61.2%、37.7%、30.96%和26.17%。秦志强表示,这些化工产业园已成为江苏省石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并成功地拉动了全省石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好转。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江苏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38.21亿元,同比下降4.9%(同期全国平均降幅为13%),与1~2月相比,降幅收窄了9.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70.14亿元,同比增长15.5%(同期全国平均降幅为30.9%),并大幅扭转了1~2月下降8.2%的局面;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9.94亿元,同比实现减亏44.7%(低于全国平均67.2%的降幅),与1~2月相比,减亏幅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石化行业的发展,秦志强分析认为,随着扩内需、保增长战略的深入推进及其效果的逐步显现,江苏省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预计下半年江苏省石化行业将逐步走出低谷,实现更高水平上的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秦志强说,第一,江苏化工行业的产销率将进一步扩大,效益继续好转。同时,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态势将进一步持续下去。第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推进。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化工行业的优质资产实现重组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已经出台的“保大、扶优”政策的引导支持下,行业内的资产重组将进一步深入,年内有望新增一批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第三,苏北沿海地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5月发布的《江苏省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纲要》、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均已明确,将在连云港、南通地区分别实施一批炼化一体化项目,这必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第四,产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根据江苏省石化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精”的要求,政府将进一步引导相关产业提高精细化率,提高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得不少石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此外,节能减排将进一步推进,一批落后产能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而淘汰出局。

tujian.org

 
 
     相关链接
    ·发改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正加紧制定
    ·首个IGCC示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入围科技进步奖
    ·兰炭产能中远期有过剩之虞
    ·《肥料管理条例》几年难出台
    ·美国肥料登记收费低廉
    ·山东打造“蓝色化工”集聚区
    ·硫酸业环保将向国际水平看齐
    ·磷化工企业为何大批涌入北部湾
    ·陕西兴化硝铵单月出口突破万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