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陈志杰,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务院、中央军委航空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特聘总体专家,全军空中交通管制专业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获“求是”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靠顶层设计牵引科研方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俗语,陈志杰另有一番解读:没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基础的科研工作很容易迷失方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志杰受命组建我军第一个航空管制研究室。为改善国内航管技术落后的状况,陈志杰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对西方国家的航管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结合我国空管、空防、空运的特点规律,陈志杰在冷静思考中确定了以“融”为主的顶层设计:只有融合军队和民航用户的需要,融合航管诸要素的功能,实现军民航空管制一体化,实现空防空管一体化,才能在蓝天架起“高速路”,保证飞行的安全高效,确保国家领空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国后,他组织人员迅速展开研究工作:对全国所有通航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进行分析、跟踪测算;对全军航空兵训练以及所有军用机场的使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建起符合发展趋势的数学预测模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后,陈志杰带领课题组进行系统集成,反复优化空域利用方案……2006年底,历时13年刻苦攻关的“全军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综合论证和系统集成”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在该系统指挥下,飞机空中飞行间距缩小了数倍,机场接受或放飞一架飞机的时间从过去的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1分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要自力更生也要善于借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把尺子、一张地图、一副耳塞、一个话筒”的手工操作模式是我国航空管制工作的生动写照。1992年,作为航空管制研究室的组建者,陈志杰从零开始,艰难起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对军用机场进行现场勘察过程中,他带着课题组成员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多,坐吉普车搞调查,屁股上都磨出了水泡。1996年在承担沈阳等地航管建设时,工作量非常大,任务繁重,他带着课题组成员和当地工程队一起布电线、刷油漆……看他们干得那么卖力,施工队民工不解地问:“单位一天给你们多少钱?” tujian.org
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志杰深有感触地说:“面对全新的领域,仅靠自力更生是不够的,要加速科研进程,还要善于借鉴融合国外的先进经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艰苦的科研攻关中,陈志杰自始至终都紧盯世界相关技术前沿。研制某核心软件过程中,他从国外找来大量相关资料,3个月内将其完全吃透。然后,他将其精髓用到实际攻关中,很快完成了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让自己成为“友好的界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志杰担任某航管研究室副主任时,还不到30岁。一上任,他对大伙说:“我这个副组长其实不是官,也就是把大家组织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志杰平时是个急性子,可在科研工作中,他就成了真诚的倾听者和沟通者。同事们评价:“他是一个‘友好的界面’,善于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tujian.org
最多的时候,陈志杰带着全国16个科研院所的专家搞项目。课题组里都是有分量的专家,个个敢于在科研中较真!食堂、试验现场、宿舍,时常会有“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面对分歧,他同各组精英一个个进行咨询协商,对意见建议一条条分析优劣,统一思想。在他的导调下,争论始终没有变成争吵,团队的亲和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屡建奇功的科研“拳头”。(解放军报/李传训 刘文韬 刘转林)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