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韩国耗资11亿美元装备新型静音潜艇 可潜航3周
2009-05-20

在世界常规潜艇家族中,德国新研制的214级潜艇由于采用极为先进的燃料电池技术,成为潜航时间最长的静音潜艇。据负责该型潜艇制造的德国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近日对媒体透露说,韩国购买的第一艘214级潜艇最近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部署该型潜艇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耗资11亿美元 韩国部队换新艇

tujian.org

蒂森克虏伯海事系统公司近日表示,韩国海军是在去年12月26日部署了第一艘214级潜艇的,编号为SS-072,成为韩国海军第一艘“无空气推进系统”静音潜艇。韩国海军认为,214级潜艇具有世界一流的水下作战实力,将极大增强韩国海军现有潜艇部队的作战水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韩国是在2000年11月与德国达成购买214级潜艇协议的。根据协议,韩国将购买3艘214级潜艇,耗资11亿多美元。韩国为了加强自己的潜艇制造技术,要求3艘214级潜艇在韩国组装。根据计划,韩国第2艘214级潜艇将于今年11月部署海军,第3艘明年投入使用。目前韩国海军拥有11艘潜艇,但9艘为老式的德国造209级潜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14级潜艇全长约64米,高13米,水面排水量为1700吨,人员编制为27名,航程达1.2万海里,不仅可以在韩国周围海域活动,还可潜伏西太平洋其它地区,执行侦察和其它作战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是214级静音潜艇第一次部署亚太地区。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多个国家部署了比较先进的静音潜艇,包括俄罗斯的拉达级潜艇、日本的亲潮级潜艇、印度的基洛级潜艇和巴基斯坦的“阿戈斯坦”-90B潜艇等。

tujian.org

潜航时间可达3周 下潜深度400多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美国《海上技术》网站报道,214级潜艇配有8个鱼雷发射管。该型潜艇采用全新的隐形设计,包括使用“无空气推进”技术,主机为一台柴油发动机和一台永磁推进电动机。其中永磁推进电动机噪音小,而辅助动力系统采用氢燃料电池,可避免柴电发动机发出的声响和产生的废气红外泄漏,具备更好的隐形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美国《海上技术》网站报道,德国214级潜艇每次出航时间最多可达84天,其中,最长潜航时间可达3周,成为世界潜航时间最长的常规潜艇。在亚太地区,尚无其它种类常规潜艇能够如此长时间水下航行。 tujian.org

该型艇可下潜400多米隐蔽作战,成为中国周边地区下潜最深的常规潜艇。目前,亚太地区比较先进的常规潜艇最大下潜深度一般为300米左右。该型艇潜航时,对方反潜探测系统难以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由于该型艇过分注重隐蔽性能,不得不减少许多作战系统,导致整体海战能力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韩国海军2006年12月决定,在未来14年里再购买6艘214级潜艇。这样,到2020年,韩国海军将拥有9艘德国造的214级潜艇,成为亚太地区一支实力极强的长潜航静音潜艇部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亚太地区还有一些国家对德国的214级潜艇感兴趣。其中巴基斯坦正与德国有关公司洽谈购买事宜,合同金额很可能高达几十亿美元。(聂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足协四掌门雷人语录 "阎王"杀无
    ·老婆不点头卡卡哪能走? 米兰核心自解留下
    ·日台证实日本F-4战机9月曾与解放军轰-6对峙
    ·智利拒绝购买印度国产ALH先进轻型直升机
    ·F-15战机金属结构太薄 美空军借机增加猛禽
    ·抗美援朝老兵:逍遥山战斗比《集结号》更惨
    ·俄远程航空兵进行今年首次例行远程巡航飞行
    ·济南军区数百将校军官冬训打头阵演练野战生
    ·俄军今年将装备两套井基白杨-M洲际导弹系统
    ·瑞典批准新型潜艇进入设计阶段认可军方订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