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挺进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这支平均年龄29.5岁的年轻科研队伍,屡创航天飞控奇迹: tujian.org
率先突破了高精度定轨技术,轨道控制精度达到万分之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次实现了国内航天网、天文测控网和欧空局测控网的无缝衔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功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187万公里的奔月旅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到月球探测工程的揭幕之战“嫦娥一号”,他们用青春在浩瀚的宇宙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轨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12月,该室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联合表彰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突破多项高精度定轨关键技术,3年内实现由近空飞控向深空飞控的跨越——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闯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轨道测控之路 tujian.org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 tujian.org
月球,远离地球38万多公里。如何为卫星“铺就”一条精确的奔月之路,这千钧重担落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的年轻人肩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前,我国的卫星绝大多数只距离地面4万公里左右。从4万公里到38万公里,测控距离远了将近10倍,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领受任务的那一夜,身经百战的轨道室主任唐歌实凝望天上的弯月,心中颇不平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美国的“阿波罗”到前苏联的“月球号”,再到欧空局的“智慧一号”,人类奔月的步伐在他脑海里一幕幕闪过。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奔月,我们已起步晚了,但我们的追赶速度必须超常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0年前,作为新人,唐歌实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飞控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没有软件,没有硬件,唯一的资料是一本国外翻译的《轨道确定数学理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切从零起步,他和同事们埋头苦干。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他们不可思议地创造了载人航天工程飞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tujian.org
10年后,他们再一次从零起步,去征服一个全新的课题——牵引“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绕月飞行器,测量控制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嫦娥一号”整个奔月过程中,经过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三个阶段,共设置了10余种工作模式,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探月路,发达国家走了40年,可留给唐歌实他们的时间,却只有短短3年。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轨道室的年轻人一边与时间赛跑,一边与困难鏖战,开始了艰苦攻关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轨道力学模型和地月坐标转换是卫星精密定轨的核心。轨道组组长陈明为了开发出绕月的精度定轨软件,把自己牢牢钉在“实验室—食堂—家”三点一线的生活轨道上,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那一阶段,他全然置身于一个数字世界之中。饭堂离实验室只有5分钟的路,一边走一边思考的他,时常闹出撞到电线杆上的笑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带着激情去干,不仅不会觉得苦,还能享受到快乐。”计划组组长洪春辉说。1976年出生的他,已是室里经历丰富的“老同志”。每当有了新思路、新想法,他总是兴奋地带着同事连夜加班干。“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敲击键盘的声音,听上去感觉是一首节奏欢快的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软件调试,无数次方案讨论,轨道室这群年轻人凭着锲而不舍和自主创新,在短短3年里,先后突破了绕月探测的高精度定轨等5项关键技术,实现了由近空飞控向深空飞控的跨越,闯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轨道测控之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