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国共海军发生的“八六”海战,对台军来说,不单纯是一场败仗,更是一个因极力回避而颇具神秘色彩的事件。近年来,随着档案资料的解密,以及当年与这场海战有关将领的回忆相继公开,笼罩在海战背后的谜团被逐一解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剑门”号当了替死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65年7月,台当局为配合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的制订,指示海军派军舰,运送特别情报队,对大陆东山岛周围目标进行突击,企图摧毁解放军雷达,捕捉俘虏,获取情报。此计划被命名为“海啸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此,海军专门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督导组,负责协调。督导组组长为台海军“副总司令”冯启聪中将。7月30日,冯启聪决定派“太康”号和“章江”号军舰,组成海啸特遣支队,由巡防第二舰队司令胡嘉恒少将担任指挥官。然而,由于“太康”号意外出现故障,而临时以“剑门”号代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太康”号是一艘标准排水量为1150吨的护航驱逐舰,总体火力较强,“章江”号是一艘标准排水量为280吨的驱潜舰,总体火力较弱。两舰组成特遣支队意在取长补短。可是不巧,“太康”号在7月底赴马祖海域执行任务时,声呐音鼓护罩不慎被撞坏,美国顾问团认定此舰需要维修。冯启聪立即决定,让标准排水量为890吨的巡逻舰“剑门”号接替“太康”号执行“海啸一号”计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战计划漏洞太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海啸一号”作战任务是由台“国防部”下达给海军的,然而,海军对这一计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海军“总司令”刘广凯因在左营的海军参谋大学主持“三军”干部参加的兵棋推演,没有具体参与这一计划的制订。当他意识到必须过问时,却遭到“副参谋总长”黎玉玺的干扰。8月4日中午兵棋推演结束,刘广凯深感“海啸一号”关系重大,便立即乘飞机前往台北的督导组总部。可此时,督导组在冯启聪的率领下,已乘火车南下,进驻左营。正副“总司令”错过了会面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