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还纳吉以清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的匈牙利改革家
2009-05-20

匈牙利1956年事件的核心人物伊姆雷·纳吉在中国长期以来没能得到人们充分的了解,一直作为“反革命”存留在众人的心目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甚至污辱性地将当时主持国民经济整顿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称之为“邓纳吉”。然而实际上,纳吉是匈牙利一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共产党领袖、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莫斯科的政治流亡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伊姆雷·纳吉1896年6月6日出生在匈牙利中部城市考波什瓦尔一个信奉新教的铁路工人家庭。他读了4年中学就当了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之后在俄国前线被俘。在西伯利亚战俘营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1年,纳吉作为共产党人秘密回国,以社会民主党人的面目在家乡的农民当中从事革命活动,多次被捕入狱。1928年他到了维也纳,1930年初流亡到苏联。

tujian.org

那时,在莫斯科流亡的一批匈牙利共产党人有各种派别,相互争论不休。纳吉远离这些派别斗争,潜心研究农业问题,深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和布哈林理论的影响。从这时候起,他与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产生了歧见。1930年2月,匈牙利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附近召开,纳吉在会上被指责为“在农民问题上表现出右倾观点”,被迫作出自我批评。这是因为当时共产国际主张东欧各国革命成功后,都要把没收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而纳吉根据实际情况主张匈牙利革命胜利后把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个人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4年11月1日,纳吉回到匈牙利。他是第一批随同苏联红军先头部队回国的匈牙利领导人之一。纳吉作为共产党的代表,成为临时国会的议员、政府的农业部长,主持了匈牙利的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抵制极“左”路线的“右倾分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8年,斯大林作出东欧各国加速农业合作化的指示。匈牙利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闻风而动,提出三四年内就使全国90%的农民入社。纳吉则主张匈牙利的农业合作化要根据现有条件分阶段地进行。其结果是纳吉被指责持“右倾机会主义观点”,犯有“布哈林倾向的错误”。他受到批判并被赶出政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匈牙利共产党于1948年取缔了其他政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建立了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独掌政权。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党的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与格罗·埃尔诺、雷瓦伊·约瑟夫和法尔卡什·米哈伊一起结为“四人集团,”独断专行,无视本国具体条件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机械地照搬苏联的经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严重失误,结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他们还大搞个人迷信、破坏民主与法制,实行群众性恐怖。拉科西一伙很快失去解放之初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种状况的出现对苏联的利益是严重的威胁。纳吉在1950年重新被起用。1951年3月,他象征性地作了一次自我批评后又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次年11月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当匈牙利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城市开始发生骚乱之时,伊姆雷·纳吉被苏联领导人选作可以用来缓解匈牙利社会矛盾的最佳人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军队正全力抗灾:探访解放军救灾指挥中心
    ·足协四掌门雷人语录 "阎王"杀无
    ·老婆不点头卡卡哪能走? 米兰核心自解留下
    ·日台证实日本F-4战机9月曾与解放军轰-6对峙
    ·解放军最新型主战坦克价格也高达数千万元
    ·以色列导演拍摄采访巴勒斯坦“女人弹”记录
    ·日本下一代隐身战机外型进一步曝光
    ·日政府拟在冲绳美军基地周边街头设置防范摄
    ·塞尔维亚航班身份不明 飞越奥地利遭战机拦
    ·东南亚每月资助恐怖活动的资金高达300万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