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美国媒体称印度国防战略进攻性色彩大为增强
2009-05-20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2月18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印度改变防御态势”,文章摘要如下。在印度海军和空军正在购置装备以扩大自己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势力范围的同时,陆军也在考虑购置装备以做好准备,从而支持印度军方在范围更大的区域进行力量投射的战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国防部一名官员说,印度现在采取的仍然是它所认为的软性、或者说防御性战略态势。对于它这样一个拥有如此规模、且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来说,这种战略是不合适的。去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今年正以相似的速度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是,这位官员拒绝证实印度是否正在筹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以支持军队的进攻性角色。但是,这位官员说印度军方将购置装备,以具备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的力量投射战略正在影响其对外政策计划及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关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裁军问题的副教授斯瓦兰·辛格说:“印度在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和马达加斯加的军事存在是印度维护自身在大南亚地区的利益、重新划定战略范围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变化的新标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海军已经是该地区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之一,而且正在购置诸如美国“特伦顿”号两栖运输舰、更多的航空母舰和核潜艇这类军事装备。它突出了印度海军希望提高海上作战能力的最新军事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陆军策划人员建议国防部成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起初为一个旅的规模。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可以在接到命令后立即通过空中和海上途径部署到范围更大的邻近地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虽然新德里已宣布它准备参与全球计划,保护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不受恐怖主义威胁,可是印度海军策划人员是否赞成海军发挥海上封锁作用尚不清楚。一位海军官员说,部分海军策划人员赞成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势,而另外一些官员则赞成维持最低限度的威慑政策。支持发挥较积极作用的官员提倡印度应建设一支能够与中国对抗的海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位官员说,印度的战略正在向较为进攻性的立场转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海军指挥官、防务问题研究与分析研究所防务问题分析家古尔普里特·库拉纳说:“印度海上军事总体战略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但是这种战略必须具备进攻能力,从而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战斗和战术选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说:“这种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强大的制海能力,它可以通过航空母舰得到最佳保障。但是,诸如潜艇和反舰导弹这样的海上封锁军事装备也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威慑潜在对手。”印度的购置计划已开始与印度希望成为一个力量投射国的战略转型同步发展。海军已集中购置能够保证印度防御印度洋周边及海湾一带的印度利益的这类装备。 tujian.org

空军已购置了空中加油机,并将可以携带核武器的俄制苏-30M KI多用途战机作为主力战机。此外,防务部队已正式装备能够携带核弹头的“烈火-1”和“烈火-2”弹道导弹,并正在研制洲际弹道导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军队正全力抗灾:探访解放军救灾指挥中心
    ·足协四掌门雷人语录 "阎王"杀无
    ·老婆不点头卡卡哪能走? 米兰核心自解留下
    ·日台证实日本F-4战机9月曾与解放军轰-6对峙
    ·解放军最新型主战坦克价格也高达数千万元
    ·以色列导演拍摄采访巴勒斯坦“女人弹”记录
    ·日本下一代隐身战机外型进一步曝光
    ·日政府拟在冲绳美军基地周边街头设置防范摄
    ·塞尔维亚航班身份不明 飞越奥地利遭战机拦
    ·东南亚每月资助恐怖活动的资金高达300万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