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2007年11月《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核电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然而,核电建设与发展的民意基础却没有与核电新时代一起到来。过去散发的与核能有关的信息多与灾难、死亡和破坏性有关,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甚至恐惧,导致批评与阻止核电建设的舆论在公共领域不绝于耳,从而使我国核电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种“恐核”思想亟需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释解,将会进一步影响我国《规划》的贯彻实施,使我国放慢利用核电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脚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国核电站建设的舆情分析 tujian.org
虽然我国公共舆论对核能界努力打破核大国威慑讹诈的前景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对我国核电建设与发展的安全性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甚至恐惧。 tujian.org
从外因来看,一是1986年举世瞩目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导致公众普遍担心中国核电站建设与发展会重蹈前苏联的覆辙。迄今为止,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阴影仍然存留在很多人心中,使人们对核电建设与发展产生偏见和误解。许多人认为只要是核电站就是高度危险的、不可防护的、不可控制的,必定会危及周边地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坚决反对建设与发展核电站。二是国外(例如日本)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信息通过媒体(主要是网络)频频传入,导致得知这些信息的中国公众对核电站建设与发展始终神经紧绷。三是国际上有关核武器研制与扩散的消息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我国核电建设与发展的“杯弓蛇影”。 tujian.org
从内因来看,首先,我国核电建设与发展的技术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由于这些技术彼此之间并不兼容,导致许多公众担心中国变成那几个西方国家核技术的试验场。其次,虽然核电站技术这一环节在正确操作下能够保障安全不出事故,但是整个核燃料循环系统的安全漏洞却不少,无法让人感到可靠和放心。再者,由于迄今为止很难找到核废料的妥善保存办法,导致有些人担心不断发展核电会造成核污染累积在国土上,给本已脆弱的生态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此外,国内一些权威的核专家类似“急需解决核电和核工业潜在危害”的呼吁在网络传开后,也会加剧并深化公共空间对核电建设与发展的担忧与恐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弥漫着担忧的公共领域相反,我国政府毅然进行从“适度发展核电”向“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决策转变,在2007年10月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下称《规划》)。《规划》设定的核能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在目前在建和运行核电容量1696.8万千瓦的基础上,新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2300万千瓦。2020年末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1800万千瓦左右。”一个合理的推测是:由于政府尚未来得及采取措施解决公共领域对核能发展的担忧甚至恐惧问题,将可能导致公共领域对《规划》目标的反对与抵制,很可能对《规划》的进一步贯彻实施产生不利甚至消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