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日本媒体报道,1月9日,一向以攻击中国而“名声大赫”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接到了中国驻日公使送来的北京奥运会“邀请函”。《产经新闻》次日称,“虽然东京和北京是姐妹友好城市,但石原知事一向对中国严厉批判,这次居然能收到北京方面的邀请,令人称奇”。可几天后,石原慎太郎却说:“还没有接到邀请。如果接到邀请的话,会去(出席北京奥运会),因为很感兴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去年11月的日本奥委会常务理事会议上,石原慎太郎被选为参加今年4月26日在长野进行的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的火炬手。日本媒体认为,因为东京有意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所以石原慎太郎才得以入选。从上述消息可以看出:第一,《产经新闻》关于石原收到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邀请的报道失实,因为当事人否认了有关报道;第二,曾鼓吹抵制北京奥动会的石原慎太郎放弃了原来的立场,采取了某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石原的态度转变是从去年出现端倪。据报道,“由于东京希望成为2016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去年10月,石原慎太郎同中国乒协主席见面时表示,希望得到中国对于东京申办奥运会的支持”,随后表示会“为东京的友好城市——北京祈祷奥运会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石原对北京奥运会前倨后恭,从大者而言,是国际大环境和大气候所致。从小者而言,日本东京都要申请举办2016年奥运会,石原或不想让“奥运政治化”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石原是日本的著名的小说家,右翼政治人物,以放言无忌著称。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精神代表,还有着某种民粹主义色彩。石原作为文学家,有社会敏感,有语言能力,他之所以能以个人参选者的身份,成为民选的东京都知事,说明他对日本国民的精神之弦有相当的洞察力,也善于用煽动性语言来拨动这种精神之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对待北京奥运会的问题上,石原出现了某种态度“转变”。石原本人并没有出面解释这种“出尔反尔”的原因和其中的精神历程,只好由别人来加以揣测。笔者认为,石原之所以发生了某些态度变化,可能出于下面几个原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一,石原发现,“奥运政治化”是一柄双刃剑,在东京希望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情况下,再玩这种游戏很可能刺了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二,对华的强硬态度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喧嚣。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加的份量,都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过去,石原之所以采取对华强硬态度,实质上是诉求于日本社会中右翼害怕“邻国强大”的“危机感”,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渐渐发现,害怕不可避免的事态发展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做法。作为小说家,石原或感受到这种社会情绪的变化,他也许也要“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精神的变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三,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国家,有民族自大和民族优越的精神历史渊源。而石原是这种精神渊源的当代代表者。但战后,日本已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石原所代表的精神倾向尽管还有深厚基础,但已不能代表日本的全部,日本社会已有了相当多元的精神倾向。作为政治人物,石原要追求更多的社会认同,就得减少一些过于偏激的言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于邀请石原参加北京奥运会一事,现在并无事实确认。从日本媒体的报道看,日本右翼对此事“称奇”,而且“期待”之情溢于言表。此事在国内也引起激辩,有的人感情上很想不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笔者以为,中国处理此事,似可按非政治化的奥运准则来办,以平常心、以国际通则来办。石原搞过“奥运政治化”,中国无须对之还以“奥运政治化”。中国不会刻意邀请什么人,也不会刻意否决什么人的申请。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是反华反共的右翼代表,但他却也成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人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