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大口径舰炮重返海战舞台:威力媲美战术导弹
2009-05-20

据法国航宇防务网2月27日报道,英国国防部最近开展的一项论证指出,15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将重新回到皇家海军的战舰上。众所周知,大口径舰炮向来被视为大舰巨炮时代的标志。那么,在航空母舰与导弹类武器占统治地位的今天,这种早已走进历史的“古董”为何重返海战舞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万炮齐发不再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任何军用装备的存在都和特定的战术要求有关。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实力的衰退,爆发大规模海上冲突的几率减小,在自身掌握绝对制海权的前提下,西方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沿海区域,“由海向陆”的战略思想由此产生。基于普通火炮威力偏小,巡航导弹又过分昂贵的现状,各国军方需要一种高效费比的攻击手段来摧毁陆地目标,这就为大口径舰炮的“复活”提供了契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舰用大口径火炮,许多人的印象是来自战争电影或纪录片,无论是对地面攻击,还是舰队海战,战列舰、巡洋舰等舰载大口径火炮齐射的场面蔚为壮观。但同几十年前相比,下一代大口径舰炮无疑更有“技术含量”,它不仅能够满足“火力猛烈、射击精确、反应迅捷”的基本要求,更可以方便地融入三军联合作战体系,从而实现火力支援、纵深打击乃至持续封锁的目的。再者,得益于GPS定位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未来的舰载火炮更加突出“一击即摧毁”的能力,这也意味着那种万炮齐发的壮观景象将不再出现。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海军已经装备或正在研发的大口径舰炮,无一例外地采用了155毫米口径。之所以选用这个口径,首先是考虑到它的威力要大于现有的舰炮,其次还可借鉴陆军火炮的现成技术,以降低研制风险、简化后勤并节省资金。另外,155毫米炮弹的体积较大,这也为日后的升级改进工作提供了便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舰炮像战术导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国海军对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军就曾开发过MK71型203毫米舰炮,只是由于缺少合适的搭载平台而未能列装。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型舰艇的陆续登场,其对于大口径舰炮的重视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仅以即将开工建造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为例,该舰将在前甲板安装两座由BAE系统公司设计的“先进舰炮系统”(AGS)。这种155毫米炮拥有62倍身长(口径的62倍)的炮管,最大射速12发/分,并配有隐形炮塔与全自动弹药库,射程最远可达185公里。弹药方面,AGS预计配备卫星制导的“远程攻击弹药”(LRLAP)、对舰攻击弹药和普通炮弹共计900余枚。此外,该炮还拥有一项“独门绝技”,即通过调整炮弹的飞行轨迹,保证先后出膛的多发炮弹在同一时刻命中目标,从而达到令对手猝不及防的效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超远的射程和出色的精度,令AGS拥有同战术导弹一较高下的实力。根据美国海军的设想,搭载大口径舰炮的DDG-1000未来将以浮动堡垒般的姿态游弋于敌国的近海,随时准备向对方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目标实施打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军队正全力抗灾:探访解放军救灾指挥中心
    ·足协四掌门雷人语录 "阎王"杀无
    ·老婆不点头卡卡哪能走? 米兰核心自解留下
    ·日台证实日本F-4战机9月曾与解放军轰-6对峙
    ·“德凯特”号驱逐舰(DDG-73)
    ·美国发布航行飞行警告 或于21日“导弹打卫
    ·台推出军民结合型155毫米轮式自行火炮(图)
    ·俄媒体介绍最新的苏-35 称其为准第五代战斗
    ·台当局秘设军火公司遭炮轰 军方却不敢喊停
    ·汉和:歼-11B完全达到俄制新款苏-27的水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