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美军力报告解析能源问题对解放军战略的影响
2009-05-20

根据1999年国会通过的《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第1202款的规定,美国行政当局每年必须向国会提交关于中国军力状况的报告。2000年,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就依据此法案向国会提交一份22页的报告,自此之后美国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部中国军力报告。中国曾强烈批评以往年度的军力报告,认为其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冷战风格的敌对国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3月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8中国军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虽然并不完全代表美国政府的政策或者观点,但它至少表明有部分美国官员或者学者的看法。与以往报告相比,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用了更多图文来对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问题对中国战略的影响加以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能源问题影响中国战略行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的军力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通往市场和资源,特别是金属和原油的安全通道的依赖正在成为影响中国战略行为的更显著的因素。尽管中国预计依旧会将煤作为最主要的燃料资源,但是很大程度上由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发展,汽油以及其它液体燃料的消耗将会显著增加。例如,中国的汽车拥有率将会从2004年的2700万辆增加到2030年的4亿辆。中国计划增加天然气的利用,到2010年,将它的使用率从百分之三增加到百分之八。除此之外,中国还计划到2020年要建造约30.1万兆瓦的核电反应堆,将核电发电量从占电力输出的2%抬高到6%,同时中国还将推动对国外铀供应的寻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每天消耗约758.0万桶石油,自2003年以来,中国排在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消费国。目前中国进口的绝大部分石油需要通过油轮经由马六甲海峡等水道运回国内。到2015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1000至1200万桶每天。中国还在同俄罗斯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这条管道具备每天输送160万桶石油的能力,确保中国能够持续利用俄罗斯的石油,减少对海运进口石油的依赖。《报告》称中国自2004年起开始建设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第一阶段将在2008年完成,计划将储备一亿桶,这相当于中国25天的净石油进口。第二阶段则计划将储备量增加两亿桶,大致相当于42天的净石油进口。在2010年,第三阶段的建设可能会将净存储容量增加到约5亿桶。但是,如果中国的交通运输和分配网络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总库容仍然难以缓解石油供应的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报告》认定中国对外国能源进口的依赖已经以多种方式反应在它的战略政策上。在1996年时中国主要依赖于阿曼、也门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占据了中国70%的石油进口。自那之后,中国还寻求与多个供应国的长期供应合同,这些国家包括乍得、埃及、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阿曼、俄罗斯、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苏丹和委内瑞拉。2006年中国最主要的三个供应国是沙特阿拉伯(16%),安哥拉(16%)和伊朗(12%)。而在2007年的头九个月,36%的中国的原油进口来自苏丹。目前,中国略超过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还有几乎四分之一来自非洲。 tujian.org

     相关链接
    ·军队正全力抗灾:探访解放军救灾指挥中心
    ·足协四掌门雷人语录 "阎王"杀无
    ·老婆不点头卡卡哪能走? 米兰核心自解留下
    ·日台证实日本F-4战机9月曾与解放军轰-6对峙
    ·“德凯特”号驱逐舰(DDG-73)
    ·美国发布航行飞行警告 或于21日“导弹打卫
    ·台推出军民结合型155毫米轮式自行火炮(图)
    ·俄媒体介绍最新的苏-35 称其为准第五代战斗
    ·台当局秘设军火公司遭炮轰 军方却不敢喊停
    ·汉和:歼-11B完全达到俄制新款苏-27的水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