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15日电题:与“裂痕”打交道的青春岁月——记空军某部探伤技师、五级士官窦树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东明、戴景涛、吴德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归航的战机静静停在停机坪,空军某部探伤技师、五级士官窦树军打开起落架舱盖,带着10余公斤的仪器,艰难地钻进了进气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进气道通向战机的“心脏”——发动机。窦树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对发动机叶片进行无损检测,寻找那些肉眼无法看到却随时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裂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事探伤工作16年来,窦树军在这些金属管道里“爬过”了5000多小时、近60公里,先后检测了9型7500余架次战机,发现裂纹故障30余次,避免了10余起重大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坚守中的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金属材质在长期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疲劳裂纹。这些裂纹最开始往往出现在材质的内部,外观上很难看到它们的存在。窦树军的工作就是运用电涡流、超声波、渗透染色、磁粉等技术,对战机上的探伤点,每到规定的飞行小时就进行一次检测,将可能发生的空中惨祸“消灭”在地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窦树军除了要按规定对战机上的各探伤点进行检测外,又要对战机做飞行前、飞行后例行检测。此外,他还要担负大修飞机的全面探伤。几年来,窦树军每年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340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台发动机有300多个叶片,检测双发战机发动机,窦树军要在进气道和尾喷管内爬进爬出40余次,用一种姿势重复一个动作至少5000次以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检查1台发动机至少要40分钟,夏天,金属管道里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冬天,温度能低至近零下30摄氏度,可他只能穿单衣钻进金属管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2年,窦树军三级士官服役期满,面临去留。一方面是地方企业优厚的待遇,一方面是部队探伤人才的紧缺,窦树军又选择了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0年入伍后,和窦树军同批学探伤专业的新兵有21个; 1991年,窦树军到空军某部后,探伤班共有9个人。如今,只有窦树军1人坚守在探伤岗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只求战友平安,自己心安。”窦树军说,“战友能平安归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tujian.org
良心·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损探伤有很强的特殊性,尽管仪器会给出告警或显示,但更多的是依靠探伤师的分析和判断,这也决定了这项工作很难有复查。是否尽力,全靠探伤技师的“良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次,窦树军在战机的一个涡轮叶片上检测出了1道裂痕后,部队把发动机送工厂更换叶片,没想到工厂用更先进的仪器又发现了另一个叶片上还有裂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这件事有很强的客观原因,可窦树军还是久久不能释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