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总参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刘国华少将做精彩发言(摄影 张加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9年3月9日,中航工业大厦一间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航空界院士专家和政协委员就航空救援体系建设以及低空空域开放的建议开展交流研讨会,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会议的有总参谋部陆航装备部原副部长、少将刘国华、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孙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中原应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航空专家刘世江、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张聚恩,会议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经理部副部长付明耀主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明显不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也带给了我们诸多的警示,建设我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就是其中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很有名的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文章讲述的是在六十年代初,航空兵空投药品挽救了病危的61个工人生命的故事,这或许是很多人对航空救援的最初印象。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当人们惊恐未定地四处走动,无助地仰望天空之时,一架直升机从云层中闪现而出,舱门缓缓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立刻出现在舱口,危难之时周总理乘坐国产直五直升机“从天而降”。这些不可多得的航空救援故事和画面都已成为了共和国的经典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间走过2008年进入2009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安保与紧急医疗救护、北方发生大面积旱情,航空抗灾救援力量在这些危机时刻紧急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明显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痛定思痛:群众需要触手可及的航空救援力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几十年来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让航空抗灾救援有了承载的基础,尽管规划、机构、队伍、装备等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但毕竟它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tujian.org
航空装备是航空抗灾救援的物质基础。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体系是发展航空产业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存在性能落后、数量不足、型谱结构不合理、配套设备和救援装具不齐全等问题,其中直升机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能力的提高。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有6家通用航空公司具有应急救援能力,共有飞机71架,其中救援直升机只有30多架,并且以小吨位为主。目前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4万架,其中美国就有23万架,通用航空提供了126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多达1500亿美元的产值。而我国通用航空仅有通用飞机800架左右,从业人员仅约8000人,年产值不足18亿美元。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预示着我国航空抗灾救援装备市场潜力巨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