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军事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印度自研新武器不肯走“山寨阶段”而面临困境
2009-06-10

【作者】寇立研 特约军事观察员

印度国防工业急于跨越“山寨”阶段,但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最近在印度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印度有意自主研发下一代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据说这将是印度国防的重要内容。“一旦建成该系统,印度将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比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阿琼”坦克到LCA“光辉”战斗机,再到核潜艇,甚至航空母舰,印度军事装备国产化的名单越拉越长。在美、俄、欧争着吵着要把自己的尖端武器卖给印度的同时,印度为何执着于武器的自主研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力更生摆脱受制于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急于全面推进武器装备国产化最直接的原因是,武器装备如果大量依赖进口,容易在国家大政策上受制于人,使国家安全没有保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印度的武器平均自给率在30%左右,仍然较低。而且现役武器是“万国牌”,型号不一。武器的混杂和不能自主生产在战时肯定会导致战场补给、作战协同效率低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更为致命的是,长期依赖进口容易造成本国工业制造能力的空心化,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均衡发展。近三年,印度花了100多亿美元购买外国武器,而且未来三年这个数字还要翻番。与此同时,大量美元没有被本国国防工业单位吸纳,也没有创造和维持本国就业岗位,的确难令印度人满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心有余而力不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的国防工业努力提高自主研制能力,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多年来,工业基础薄弱和管理不善让这个梦想特别难实现。

tujian.org

例如,印度在研制“阿琼”坦克时生产了本土炮管,于是想把它替换到从苏联进口的T-72坦克上去。但炮管炸膛事故接连发生,不得不召回。这很明显是基础的冶金铸造能力不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常常苦恼于其设计师永远不乏大胆设计,但一到制造阶段就问题百出,质量总是无法保证。同样,在导弹领域,印度在发动机、陀螺仪等核心部件上都苦于不能自主,只好大量引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不合格部件会被装到现役武器上,直到出了事故才召回,也表明印度军工生产体系的管理漏洞不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寨”阶段不易逾越 tujian.org

基础薄弱,不重积累,缺乏整体统筹是印度国防工业的巨大弱点。在基础科研与制造能力到一定程度以前,仿制一些武器是不可逾越的。这也许是国防工业后起者必经的“山寨”阶段。此时如果觉得仿制别国或者自己设计不前卫没面子,一味追求国产化的高精尖,反而不利于提升实际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年LCA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载火控系统三大件想要同时自主研制,结果由于太激进,反而让整个系统改了又改,效果并不理想。今天心急的印度国防工业似乎仍想超越一个必经阶段来个“大跃进”。可以预见,在这种心态下决策研制的武器,未来很难能担当起印度的国防重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外媒:中国强化南海舰队 为突发事件做准备
    ·国防科工局:“嫦娥一号”卫星将择机实施落
    ·南沙守礁大校日记:守礁军医救治军民上千人
    ·日本专家:南海冲突事件不会导致中美战争
    ·斯里兰卡陆军炮兵巧斗“猛虎” 较量战术技
    ·真实红色娘子军:存在仅500天 残部被迫嫁国
    ·专家:聚焦全球航母发展 剖析五大技术争议
    ·美国空军耗巨资打造“全球一站式运输”投送
    ·奥巴马致信国会称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将延长一
    ·菲侵占中国岛屿幕后:菲海军副司令借力美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