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烟台3月16目电 “老李,又来的比我早啊!”“那当然了,去年赚钱没你多,今年肯定要超过你。”3月15日早晨,天刚微微亮,烟台莱阳市经济开发区大青埠村村民姜成龙和李坤晟便早早来到自家甜瓜[TianGua]大棚[DaPeng]里忙活了起来,两人见面时,仍不忘互相调侃一番。 “去年,人家种植技术比咱好,卖的价格也高。”李坤晟说,做为邻棚的姜成龙去年一个棚收入了9万多,自己的棚和人家的棚一样大,才收入了7万多。“不过今年俺有信心,有了"妙方"俺肯定能超过他。” 记者[JiZhe]顺着李坤晟手指的方向望去,三垄绿油油的甜瓜[TianGua]苗长势喜人,不过记者[JiZhe]并没有发现有何“妙”处,便顺口问了句:“老李,你这甜瓜[TianGua]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面对记者[JiZhe]的疑问,李坤晟神秘地掀开了铺在瓜秧下面的黑色塑料薄膜,“你看,全都在这儿呢!” 在这些塑料薄膜的下面,记者[JiZhe]看到一层已经粉碎了的玉米秸秆[JieGan]。“把玉米秸秆[JieGan]经专门的菌种处理后,埋入大棚[DaPeng]地下,然后再栽植甜瓜[TianGua]。这样一来,大棚[DaPeng]内地温和气温都可提高2摄氏度左右[ZuoYou],二氧化碳浓度由原来的3000PPM增加到1200PPM,化肥农药使用量却减少了一半。” 李坤晟给记者[JiZhe]算了一笔帐,采用秸秆[JieGan]发酵法种出来的甜瓜[TianGua]色泽好、甜度高、上市早,每亩还能增产30%,他的大棚[DaPeng]有两亩地,一茬甜瓜[TianGua]便可增产4000斤左右[ZuoYou],增收3万元左右[ZuoYou]。像他这样一个占地两亩的大棚[DaPeng]需要玉米秸秆[JieGan]7吨左右[ZuoYou],成本还不到1000元,曾经的废旧秸秆[JieGan]在他手里变成了致富的“宝贝”。“这技术是在去年"失利"后,特意到附近的莱西等地"取经"学来的。”李坤晟笑着说,掌握了这致富的核心技术,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这些年轻人过去可是一点儿也"不着调",基本上天天玩。自从这几年村风转变后,他们[TaMen]几个年轻的看到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也开始行动起来了。”一旁的村支书姜喜也对这个迷途知返的后生褒奖了一番。为了支持他们[TaMen]种大棚[DaPeng],村里还投资10万余元改善了水电,并聘请了技术人员来指导。现在村里像李坤晟这样“改行”种大棚[DaPeng]的的年轻人有7人,用玉米秸秆[JieGan]发酵种植黄瓜大棚[DaPeng]近20余个,年收入在100余万元左右[ZuoYou]。 从“无业游民”到“万元户”,随着角色的转变,李坤晟的追求也在变。“现在感觉规模小了,下一步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向绿色无公害发展。”对于他们[TaMen]的目标,村支书姜喜也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他们[TaMen]这些年轻人想扩大规模,村里就会为他们[TaMen]争取资金,并保证他们[TaMen]的用地。”有了政策的支持,李坤晟笑的更灿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