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奥运体育人才培养报告:冠军与读书水火不容?——中图社 |
2009-05-20 |
|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最新发展思路引人注目,体教结合是热点话题之一。在现有专业体育体制下,运动员一心专注于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低,往往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退役后就业出路狭窄;但同时,我国普通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体育课成绩差,身体素质下降,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又成了两条平行线,眼镜孩、低能孩等诘难不绝于耳……
1
体校门可罗雀,竞技体育之困
北京什刹海体校在圈内鼎鼎有名。北京奥运会后,该校接到很多咨询电话,不少家长询问培养子女参与体育运动的事宜。不过,仔细询问下,该校却发现这些家长只对培养子女的体育兴趣有热情,并不希望孩子成为专业运动员。
据介绍,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都是该校招生的热门项目。据介绍,“过去很多人想进什刹海体校,还不一定能被选上。体校是中专,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体校又是专业运动队的人才输出单位,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从这里有望进省市队甚至国家队。进了体校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意味着户口农转非,毕业后的身份还是干部,这些优惠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十分诱人。”招生形势急转直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像什刹海这样的各级各类体校逐渐丧失了这些优惠,陷入选材面急速萎缩的困局。
富裕农民也不愿送子到体校
据报道,北京奥运会击剑冠军仲满的启蒙教练、江苏南通少体校击剑队教练吴娟曾担心地表示,体校选材难,归根结底是因为体校的出路太窄。“现在城里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想让孩子有个好出路,体校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吴教练目前带着15个学生,而被誉为“世界冠军摇篮”的南通少体校有70多个击剑队员。吴教练介绍说,这些人中除了少数能被上一级专业队选中、成为专业运动员外,最好的出路就是以体育生的身份考上大学,否则,就必然面临就业难题。“现在连本科生的就业压力都非常大,中专生想找个稍好点的工作不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体校生因为在文化课学习上相对欠缺,他们除了体育技能外,其他各方面能力相对普通中专生都处于绝对劣势。”
如此,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再送孩子进体校。“以前是城里人不愿送,现在连富裕起来的农民也不愿送了。”
争了锦标疏于育人
很多专家认为,导致体校出现目前的困局,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体校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竞技体育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在体校,选拔专业运动员,基本上只以运动成绩为唯一的标准进行优胜劣汰。胜出者,可能会有一个较为美好和有保障的未来;被淘汰者,往往因为别无所长而面临就业压力大等困境。对体校自身而言,运动成绩也往往是上级单位对其进行考核的唯一标准,因此,几乎所有体校都很难重视文化课程。长此以往,体校学生渐渐被烙上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记。
专家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种种压力,究竟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竞技成绩放在第一位?这是当今中国体校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是当下中国体育最核心的一个困局。
2
清华模式
濒临“跳水”,必然?
高校办体育,在我国曾经风靡一时。像上海复旦大学排球特长生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闻名一时。近年来,我国高校办体育已不再火热,清华跳水队的兴衰就是范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解散了国家跳水队,作为当时国家跳水队副总教练的于芬一下子失去了队员。1997年,酝酿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清华大学,与于芬一拍即合,成立了清华跳水队。刚组队时,队里只有3名队员和于芬,没人觉得他们能成气候。直到伏明霞在清华复出并在悉尼拿到奥运冠军,情况发生了改变。
“周吕鑫那批是最好的时候,他们读书成绩也好,早上上课,下午训练5小时。文化学习和跳水训练两头都抓得很紧。”清华跳水队最辉煌时,曾有30多名队员,并培养出伏明霞、肖海亮、郭晶晶、周吕鑫、王鑫、林跃、劳丽诗等一批名将。清华跳水队当年的做法是:与各地方体育局联手实行“双注册制”,即到清华跳水队训练的队员,可以在各地方队和清华队同时注册,队员平时在清华训练,国内有比赛时可以代表各地方队参赛。同时,这些队员从小就进入清华附小,一路由清华附中直至清华大学,文化学习没有放松。像在2001年九运会上获得男子双人跳水金牌的李成伟,从清华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凭借优异的文化成绩考取了清华的法律研究生。所以,清华跳水队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典范。于芬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普通大学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体制探讨研究》中曾这样阐述她的理念:“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运动员,这是双目标双结果的。这样的运动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技能上看是世界冠军奥运新秀,也是能自食其力的人。”
但如今,清华跳水队仅剩下于芬一名教练和4名队员,于芬本人还陷入“奖金门”事件。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双注册制”在七年前的被取消。200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专为清华跳水队而设的“双注册制”被取消,要求清华队的队员只能单项注册———要么代表清华队,要么就在地方队注册,由此引发了当时运动员集体逃离清华队的现象。劳丽诗、林跃、王鑫、周吕鑫、何姿、杨礼光等好苗子纷纷放弃此前与清华签订的15年培训合同和在清华的学业,成为专业运动员,而最终的去向都是国家队。
高校体教结合的探索,由于体育与教育两大块之间存在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在得不到体制支持的前提下,路必然越走越窄,清华跳水队的式微就是证明。
123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