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周刊:“回超”草根足球的乌托邦实践——中图社 |
2009-05-20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回超”——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自发组织的业余足球联赛,与这个京郊的移民之城一道,如野草般生长。当它发展到第六届,其规范化程度已不亚于职业联赛。它不只是一个体育故事,因为它表明中国新兴社区的社会自组织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社区业主转变成为社区公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刊记者/张鹭
两种相反的力量正在拉扯“豆腐”。作为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下称“回超”)的组织者,豆腐“本来就想玩一年的,结果被搁在这儿下不来了”。
他曾想让镇政府接管回超,觉得不现实而作罢。他继续硬着头皮,几乎以一己之力组织这项赛程持续半年的公益性联赛。至于将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中国这个知名度很高的业余足球联赛,正陷入一个尴尬的悖论:
6年前,“回超”处在仅有9支球队、赛程不过两个月的萌芽阶段,其组织者——回龙观社区的业主们,想把它经营成为具有职业联赛风范的业余联赛。当它发展到第六届,如愿成为拥有22支球队、780名注册队员、240场比赛、赛制规范化程度媲美“中超”的庞然大物时,繁杂的管理已经耗尽组织者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其继续运转已经成为大问题。
中国的“德比”?
2007年2月到3月,央视《足球之夜》编导邓,根据节目制片人刘建宏的建议,以拍摄电视片的形式,对第四届“回超”的筹备、开幕和部分比赛做了采访,“一大早就来敲门,断断续续拍了20多天”,被跟拍的豆腐说,这让他曾一度“看到摄像机就想躲”。
在此时的中国足坛,作为民间足球的代表,“回超”的影响力已然不低。早在两三年前,史万春、年维泗、沈祥福、郭瑞龙等足坛元老,就曾先后与回龙观球队踢过友谊赛以示鼓励。史万春、年维泗两位老先生还应邀担任“回超”联赛的名誉顾问。
《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刘建宏曾对媒体说:“我们国家足球都搞专业队,但国外很多职业球队最初都从社区中出来,英国足球一些豪门俱乐部都来自社区。我也在等,看能不能从回龙观走出职业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比。这也许是发展中国足球的另一种方式。”“德比”通常是指同一城市或邻近地区的球队比赛。
央视的关注,对“回超”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豆腐回忆说,当时他正与当地的华联超市接触,商谈为“回超”进行赛季整体冠名的赞助事宜。对方对作为业余联赛的“回超”语带轻蔑,只肯出价2万,与邓同去的摄影同事忍不住掏出记者证,以专业记者的身份向对方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回超”在社区里的巨大影响力。当天下午,对方就打电话来,跟他敲定一笔10万元的赞助合同。
“挺正规,挺热心。”时隔两年,近距离观察过“回超”的邓,这样描述她对“回超”及其组织者的印象。最为打动她的,是“回超”的组织者“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跟拍那么多天,看见豆腐做了很多事”。这些琐碎的事情,不外乎去回龙观幼儿园为“回超”开幕式挑选球童、与社区网站站长“六班长”开会商讨招商事宜之类。
豆腐操心的事,远不止这些,采购奖品、协调场地、联系裁判、沟通媒体、协调各队报名、审核队员资质、制作参赛证、分组抽签、制作赛程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