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芬再开口谈"奖金门":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中图社 |
2009-05-20 |
|
于芬。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更多图片】
08奥运前,于芬与周继红间的是非恩怨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对这些敏感话题,于芬如今已很少涉及也不想再谈,“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就让它过去吧,我已不再考虑这些。现在最令我关注的,是如何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整理升华成具有规律性的理论,让后来者受益,令中国跳水事业长盛不衰! ”
记者:很多人关心您现在忙什么?
于芬:我现在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导师,要带研究生课程,此外,还要经常去跳水馆指导学生训练。在学校毕竟不像在专业队压力那么大,时间也相对宽裕,包括“体教结合”在内的诸多研究课题,是我目前精力投入最多之处。
记者:外界一说起您,就难免联系到周继红,如今回头看这段往事,不知您有何感想?
于芬:我现在真的不想再讲周继红了。其实我们之间曾经发生的摩擦,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我也不希望外界非要把我们两人对立起来。我和周继红都是有能力的人,在中国体育的“后奥运时代”,我想,大家都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都各尽所能地为中国跳水扎扎实实做点事。
记者:在“后奥运时代”您是如何为自己定位的呢?
于芬:我认为,包括跳水在内的任何一类体育项目都有从初级到高级、从业余到专业的递进发展阶段。专业队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力争佳绩,但没有研究机构做相关的经验总结、理论提炼,也是不行的。我现在追求的,是由理论到实践的、具有规律性的探索研究,我觉得做这项工作,不比当年自己带运动员夺金牌的意义差分毫。
记者:在08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几乎包揽金牌,您认为中国跳水的未来发展还有长足的上升空间吗?
于芬: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中国跳水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远未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就比如我们现在夺了很多金牌,但为什么能得?金牌的背后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存在?对这些疑问,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投入精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曾经的辉煌就难免昙花一现。
记者:清华大学对您的研究工作支持吗?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