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体育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奥运场馆如何赛后利用:解答世界难题的中国时间——中图社
2009-05-20

资料图: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游客如织。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更多图片】   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从来都是世界性难题。   北京奥运之后,奥运场馆利用能否延续“无与伦比”的神话?现在,它们的利用情况怎样,还有多少难题有待破解?在模式和理念上,我们又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如果奥运会是场考试,那么考试还远没结束。   是赛场,更是景点,奥运场馆的角色在奥运后发生渐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全国两会期间介绍,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中心区,无论在去年“十一”,还是今年春节,参观人数都“大大超出”预想。在北京诸多景点当中,奥运中心区场馆的观众流量已超过故宫,从而成为北京“最好的景点”。   开发旅游,只是奥运场馆赛后的利用方式之一。随着北京奥运会渐渐远去,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和运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经营管理好奥运场馆,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世界性难题。   从来都是世界性难题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从来是世界性难题。   事实上,自奥运会申办成功之日起,大量体育场馆如何延续运营即为横亘在主办方面前的一道难题。奥运会结束后,一些主办城市甚至要为此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1亿多欧元的巨额维护费用成为雅典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被迫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高昂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让长野叫苦不迭……   堪称经典的北京奥运盛会之后,“鸟巢”、“水立方”等场馆该如何运营?国人能否再续“无与伦比”的辉煌,书写场馆赛后利用方面的“中国式奇迹”?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大家总想修建宏大而昂贵的建筑。比赛时爆满,门票收入对主办者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能否把比赛场地修建得恰如其分,在赛后仍能使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如是忠告。   现在,到了解答这道世界难题的中国时间。   一笔需要提前算的账   事实上,迎战世界难题的行动,早在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不久即已展开。这是一笔需要提前算的账。   奥运场馆规划的调整,为赛后利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负担。按最初计划,北京奥运会需要37个比赛场馆,其中新建22个(3个在京外地区),需要翻新的5个,无需任何改建工程的10个。出于赛后利用方面的考虑,此后北京对奥运场馆建设的规模、布局、投资等重新进行了评估,并先后做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北京赛区的奥运场馆从32个减少到31个,其中新建场馆从19个减少到12个,改扩建场馆从5个增加到11个,临时场馆则从没有增加到8个。   北京奥运场馆引入了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专业经营等方式,则有利于缓解赛后利用的政府负担。多元投资方式不仅化解了政府财政投入的风险,同时将未来的场馆经营与最初的场馆规划和功能定位同步进行,同样降低了投资主体的经营风险。由于产权制度明晰,责、权、利清楚,“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经营方案得以与建设规划同步。“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都有自己的业主。与此前由缺乏专业经营人才的体育部门负责场馆赛后利用相比,把场馆交给企业,用30年的经营时间来完成它的回收,无疑是一大创举。   未雨绸缪是历史教训的启迪。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在国内提出场馆运营概念,并于2005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体育设施建设与场馆运营展览会”。在场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注重把为奥运服务和为百姓服务相结合,积极开发场馆的附属设施和配套措施,为赛后运营打下良好基础。   场馆利用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社会账。年初,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将按照公益性、公众性原则多层次开发这些奥运场馆的商业价值。在经济分析之外,同样需要人们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有形无形要结合   对于赛后奥运场馆的运营定位,不少专家提出了要把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结合的观点。体育场馆的硬件设备是固定的,可以提高单价,或者合理规划整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从而增加收入;而依附在硬件之上的无形资产、品牌效应,开发价值更是巨大。   以国际经验来看,出售冠名权是开发场馆品牌价值的主要方式之一。“鸟巢”、“水立方”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品牌效应为其他场馆难以比肩。世人关注的“鸟巢”冠名权话题,因诸多原因,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而开发品牌衍生品则已成为行得通的路径——“水立方”的矿泉水的悄然上架,“水立方”酒的高调露面,让“水立方”在此方面走在前列。   年初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协委员李焕喜认为,奥运场馆的利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无形资产。“这很需要创意”,为此,他建议北京市应该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敢于引进有创意的国外体育场馆运营公司,积极吸引奥运赛场管理人才。他强调,应该利用奥运主会场形成中国的体育总部经济,并吸引世界体育商家巨头在中国设立驻华商务机构,“没有比北京奥运会举办地更具优势、更有知名度、更能立竿见影的地方了”。   辉煌待续   全国两会期间,蒋效愚说,总体上看,北京有信心解决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问题。   为适应赛后利用需要,不少场馆正在改造或“变身”,经营体育、开发品牌产品、举办休闲活动以及奥运旅游等,成为它们正在尝试的方向。难题的解答国人正在探索,并将更深入地探索。有先例,有教训,有指导思想,有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有自主创新……以上几者的结合,或许可以绘出中国式解答的概貌。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无疑拔高了世人对场馆赛后成功运营的期许。国人能否用中国式解答,再续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