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四保”工作 |
2009-06-01 |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环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密联系文化系统实际,把突出实践特色贯彻始终。以实施“文化四保”(即努力扩大文化内需保增长、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保民生、充分发挥文化工作优势保稳定、千方百计促进文化活动繁荣保“全运”)为载体,以济南市文化专项规划制定为抓手,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文化繁荣年”各项任务目标,把文化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力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创作生产、文化活动和演出、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扩大文化内需保增长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国家推出一系列扩大内需的举措。而内需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经济需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历史证明,文化发展具有反经济周期性。在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时期,文化往往逆势上扬、“弯道超车”,蓬勃发展。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既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为我们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化危为机”,以制定出台济南市文化专项规划为契机,规划建设济南市图书馆新馆、恢复建设艺术大厦、济南剧院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以培育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丰富文化产业“内容”产品,组建文化产业联盟,力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文化名牌。为“保增长”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保民生
把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一“文化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结合济南市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益演出进农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以乡村和社区为重点,努力构建“发展均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依托资源优势和品牌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有规模、有影响、有品位、常规性的阵地文化服务;推动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有序开放、免费服务,不断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进社区、下基层和便民惠民活动,推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拓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发挥文化产业劳动力密集的优势,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增加就业,为“保民生”做出贡献。
三、发挥文化优势保稳定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安全阀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剂。是抚慰精神、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心灵鸡汤”。不但能够契合特殊时期观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需求,而且能够促凝聚力量,提振信心。越是困难时候,越需要靠文化发挥打开智慧之门、开启光明之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大局稳定的强大作用。我们要针对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充分发挥文化沟通心灵、促进和谐的独特作用,围绕书博会、园博会、全运会、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棚户区改造等中心工作和济南阳光大姐、泉城青年志愿者等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能够慰藉心灵、传递欢乐、充满希望、增强信心、鼓舞斗志、昂扬向上,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进一步强化文艺宣传优势,通过编、画、展、说、唱、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营造团结进取、充满信心、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文化氛围,以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促进文化繁荣保“全运”
精心打造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格”的济南原创艺术精品和地域文化品牌,以集中性、高频度的宣传、展演,活跃繁荣“泉城大舞台”。组织举办以迎全运、庆国庆等为主题的大型专题文艺晚会和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晚会、文艺汇演、广场文化活动、电影放映、公益文化讲座、文艺辅导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艺辅导团、基层文化工作者、农村文化中心户、民营文化艺术团体、庄户剧团和自娱自乐群众文艺团体灵活、便民的文化优势,全面繁荣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大众文化,使本届全运会办成“人文全运”“文化全运”。(作者系济南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