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专家研讨:如何叫响秦腔流派
2009-07-08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昨天上午,陕西省首批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研讨会在省文化厅召开,陕西省的11位省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冀福记、张晓斌、李星、畅广元等陕西知名文艺界人士,以及中青年秦腔表演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就秦腔的流派传承、秦腔传承人的责任义务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秦腔究竟有没有流派传承?

  提起京剧,人们头脑中第一个反应出的就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著名流派;提起越剧,我们也会想起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流派;然而与这些戏曲艺术相比,秦腔却没有一个如雷贯耳的流派名称,甚至早前也有人发出“秦腔没有流派”的论断。

  事实上,秦腔并不是没有流派,只是理论界至今没有对秦腔的流派梳理出一个头绪。也有人将李正敏为代表人物的一派叫“敏派”,以肖若兰为代表人物的一派称为“兰派”(据说这是肖临终前自己定的),以肖玉玲为代表人物的一派称为“肖派”……但时至今日,却没有一个秦腔流派如京剧的梅派、尚派那样被叫响。记者昨天采访时,省戏曲研究院著名编剧张晓斌就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秦腔的流派传承:“长久以来,秦腔的流派似乎有,可是不具规模,没有形成合力。”而“梅花奖”得主,青年演员李小锋则告诉记者:“‘越剧王子’赵志刚介绍自己时,第一句话永远是我是‘尹’派传人。可陕西的秦腔演员却少有这种现象,不是他们不尊重老师,实在是秦腔没有太有影响力的流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秦腔流派为何难以形成?

  秦腔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庞大数量的“粉丝”,可为什么秦腔在传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形成很有影响力的流派呢?“资深戏迷”尚先生分析说:“关键还是宣传不够,再加上长久以来陕西的秦腔界也没有形成这种传承的意识。易俗社曾想培养一位资质很好的秦腔演员向肖若兰学习,但这位秦腔演员却说‘即使唱一辈子也依然无法超过肖老师,最多是肖若兰第二,而永远成不了自己’。有这种心理的人不在少数,这无疑也阻碍了秦腔流派的传承和发展。”而肖(若兰)派弟子李淑芳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作为一门艺术要流传下去,必须要有流派,秦腔流派淡泊的原因,可能也因为圈内不太注重这个风气,演员太讲求个性化。所以要传承流派其实挺难的,没有十分的决心和自信做不到。”

  “还好,现在有了秦腔传承人,虽然来晚了,可毕竟来了。”张晓斌说,他表示自己参加这个会多少有些酸楚,因为很多老艺人还没有来得及传承就离开了人世。“传承人的设立,一方面是鼓励他们多收学生,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给年轻演员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学习老表演艺术家甘于寂寞、磨砺技艺,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张晓斌说。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向记者表示:“秦腔不是没有流派,只是宣传的力度不够。通过这次传承人的活动,一定会促进流派的明晰化,因为流派是需要群众来认可的,必须要在大家的了解中慢慢形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采访的几位秦腔传承人也都表示,收徒弟的条件除了可塑性外,学生的品德也非常重要,传承人之一的贠宗翰表示,他收徒的条件是把学生对秦腔是否热爱放在首位,他相信,只要通过老艺术家的精心培育,学生的刻苦学习,秦腔流派一定可以发扬光大。(来源: 中新网 记者 张静 实习生 李彩云)

  

     相关链接
    ·江苏推出“文化暖心”公益演出季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