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6月16日报道,文化产业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省,正着手推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集团,并再次点燃文化体制改革的“引擎”,为改变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的“小、弱、散、乱”状况求解。此前,文化部部长蔡武撰文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大量呈现“为他人做嫁衣”的“纽扣现象”,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的担忧和广东的求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破解文化产业“纽扣现象”,已时不我待。
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给各行各业造成较大冲击,但文化产业却在“寒冬”中给人阵阵“暖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提供的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以电影票房、动漫游戏产业为例,2008年分别增长超过35%、97%,并且今年头几个月仍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
有国家31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巨大财富,有近10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启动内需直接扩展的发展空间,有文化产业“逆势飘红”的反周期特质支撑,照理说,应该产生大批文化名企才是。十分遗憾的是,我们时下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现实:每年产生的文化企业数量之多,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恐不为过;然而,在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和文化企业迅猛增加的背后,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却是寥寥无几,在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更是凤毛麟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真的不能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培育出大批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名企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岂会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岂会甘心于为国外文化企业做代工、做贴牌?岂会偏安于“小、弱、散”的现状?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正抑制着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在于文化企业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尊重,市场竞争力能否得到持续提升,观念意识能否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微观上,惟有重塑文化市场的主体性,主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强有力的对手竞争,才能增强文化企业自身实力,培育出核心竞争力。而在宏观层面,相关主管部门也须适应文化市场变革的趋势,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文化企业探索创新,鼓励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激发文化企业的活力。
文化企业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面对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人民群众空前旺盛的文化需求,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文化市场,如何才能破解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帮助文化企业摆脱“小、弱、散”状况?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共同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