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把文化种子撒遍山乡村落
2009-07-08
  横溪镇地处宁波市鄞州区南翼,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半山区乡镇,曾是鄞州五大建制镇之一,有“鄞南福地,灵秀横溪”之美誉。全镇镇域面积92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8255人,外来人口16210人。

  横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山水、寺庙、村落、教育、传说5种特色文化积淀丰厚。2004年,《横溪文化大观》三卷本编撰完成,成为记录横溪地域文化的重要文献。2008年年底,出版《灵秀横溪》一书。鄞南传统的朱金漆木雕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大岙布龙、舞火篮、箍桶、打镴4项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横溪镇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立足于横溪实际与特色,坚持高品位、高标准,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镇村“种文化”活动初结硕果。目前,该镇除创建省体育强镇外,共有市级文化示范村4个,市级体育示范村5个,省级俱乐部5个,行政村“星光工程”创建率达到100%。全镇共有文艺团队26支,参加经常性文艺活动的群众达2万人。

  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活动

  近年来,横溪镇将“种文化”活动作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并结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作,加强对“种文化”活动的领导,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镇、村建设规划,坚持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落实。该镇专门出台了《横溪镇关于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党群书记任副组长,建立起主要领导负主责、分管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的良好工作机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横溪镇把兴建文体场地和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在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为“种文化”活动的长足发展提供经费上的保障。镇财政每年安排文化预算经费100万元(不包括购置文化设备等),人均为30多元,并且为各行政村添置文化体育设施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补助。如在“星光工程”创建中,明确规定各行政村创建“星光工程”通过区验收检查的,实行同区1∶1配套资金补助,对创建区级以上特色团队的行政村给予1万元至5万元的奖励,大大调动了各村的创建积极性。同时,还出台了《横溪镇文体工作补助奖励实施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各文体团队的积极性。今年年初,镇政府出台《横溪镇关于加强村级文体工作的实施意见》,更是将文体工作纳入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的氛围日益浓厚。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为推进“种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横溪镇进一步完善了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健全。

  2008年4月底,鄞州区各乡镇(街道)中面积最大、设备设施最完整的横溪镇文化广场正式完工,总投资约300万元,总占地面积14667平方米,其中音乐喷泉广场面积1053平方米,休闲公园面积4167平方米。广场内喷泉、雕塑以及各种灯光、音响设施齐备,可开展各类大型广场文体活动和群众健身休闲活动。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大型文体活动15场,参加群众达3.3万人,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每天几百人晨练、每晚上千人起舞成了文化广场独特的风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2007年年底开始,横溪镇着手进行镇文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规划,对原横溪文化中心(即影剧院)进行改造和扩建。二期工程总投资约1000万元,占地面积3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024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多功能球馆。其中,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644平方米,楼层4层,总高度为14.4米,一楼设图书馆、阅览室,二楼设排练厅、展览室,三楼设培训室、健身房,四楼设棋类活动室(象棋、棋牌等)。多功能球馆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设有800余个座位,可开展室内篮球、羽毛球、排球等比赛项目,还设有乒乓室、台球房等。目前,工程正在施工,预计10月完工。

  健全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为不断推进横溪镇“种文化”活动,着力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该镇从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一是强化宣传机制,深化社会文化意识。充分利用镇广播自办节目、电视“社区新闻”栏目及宣传窗、活动室等阵地,围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以及群体活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事迹,宣传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意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是强化组织机制,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在制度上建立了由镇文卫办、文化站牵头,工会、妇联、团委、老年体协等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组织文体活动及比赛的运作机制。2007年,组建了镇体育总会,下设18个分会,极大地提升了该镇公共文体事业的组织力、引导力。每年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10次以上,特别是已经连续举办4届的“灵秀横溪”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横溪的一大文化品牌。各行政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村业余文体队伍的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如:横溪村篮球队代表鄞州区参加宁波市2008年全民篮球赛获得第二名;上任村越剧团在2007年10月和2008年5月先后到宁波逸夫剧院和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参加“送戏进城”演出,受到戏迷欢迎,并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种文化”工作“群芳奖”。“大岙龙舞”“横溪门球”“横溪木球”这三大村落民间文化活动,去年在全区乃至全市文化界颇受好评。镇政府拨款组建了镇舞狮队,在5月举行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进行了表演,得到好评。2009年,镇政府拨款10万元,组建了两支百米长龙队,创全省第一。

  三是强化服务机制,注重文体队伍培养。在选送文体骨干力量参加各类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邀请文体方面的专家老师为文体骨干培训讲课,多次组织木兰拳、健身操培训班等。经过培训,各村还组织成立了舞蹈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健身舞、太极拳、球类等各种文体活动得到广泛开展。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文体老师与农民演艺队结对指导培训制度,聘请专业文体工作者出任各文体队的艺术顾问,指导培训农民演艺队员,帮助他们提高表演水平。同时,镇政府每年专设奖励资金,对现有文体队伍开展评优活动。每年评选5个先进,分别给予2000元到1万元的奖励。在政策的激励下,一些业余团队演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该镇有民间文体团队46支,其中包括6支门球队、3支越剧团队、5支龙舞队、民乐队、舞蹈队、腰鼓队、健身队、乒乓队、篮球队、木球队、足球队等,还有美术、书法、棋类协会各1个,登记在册人数1850多人。
tujian.org


  虽然在“种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该镇将对照鄞州区“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作要求,从“四个一”入手,促进“种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抓好一项工程。在镇文体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中,坚持由城建部门负责,分管领导包干落实,抓紧做好工程建设工作,争取尽早完工。同时,在文体中心二期运作上,将采取文体与商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多功能球馆沿街商铺进行对外招租,解决文体中心运作经费问题。

  二是开展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团队效应,以更高的标准积极筹备,全力举办好第五届“灵秀横溪”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打响“灵秀横溪”的人文品牌。同时,围绕上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广泛动员和组织全镇各类文体队伍和农村广大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和专业比赛,做好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工作,在全镇上下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是培育一批文化团队。在目前已有文化团队的基础上,重视培养镇、村文化工作者,民间业余文体队伍,民间文体爱好者,发挥他们在农村“种文化”活动中的骨干作用,开展全镇“文化带头人”“优秀文化团队”评选工作,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和自主开展文化活动,让更多的行政村学习“上任村”模式,争取今明两年有2至3个行政村的文艺团队能进城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是健全一整套制度。继续完善镇文化站和横溪灵秀文化发展公司工作机制,健全业余文体团队补助奖励制度和公共文化建设资金配套制度,提升群众文体素质,实现“公共文化明珠镇”A级创建目标。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陈政和 梁丽芬)

  

     相关链接
    ·江苏推出“文化暖心”公益演出季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