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点:戏曲变革之路该怎么走 |
2009-07-08 |
|
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不少部门做出了努力,京剧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是其一,创作新剧目是其二。但是,这样的革新成败与否,值得研究。
今年“两会”期间,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宋昌林提出:“京剧还是应该以继承为主,首先要把前辈们传下来的东西弄懂了,吃透了,才谈得上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一定要先继承后创新。”
宋昌林还对传统戏曲的大制作提出了批评。他尖锐地指出:“一方面,大制作将戏曲中最富特色的虚拟性和夸张性的表演淹没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舞台布景上;另一方面,大制作投入成本较高,有时候仅灯光就要几百盏,根本无法送到基层去演出,造成了很多精品剧目只演几次,就被‘冷藏’,浪费惊人。”
京剧的魅力,在于以少胜多,在于舞台上虚拟世界的营造,不在于实景搭制的金碧辉煌。好的演员,好的剧目,在于能够驾驭舞台上之极简主义,仅仅凭着几把桌椅和一道帷幕,也能够调动起五湖风雨、万里关山。过多的现代高科技技术,会伤害了京剧。
从整体戏曲革新和发展角度而言,上海昆曲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最近,他们挖掘汤显祖的经典老剧目,重排“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梦》。在这里,除《牡丹亭》之外,其余三梦,百余年来,只有剧本,从未有人搬上舞台,没有任何程式经验可以借鉴。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传统的戏剧,特别是像昆曲、京剧这样古老的剧种,每一出能够流传至今的剧目,都是经过了几百年时间和观众的双重考验,我们要抱有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比古人高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 肖复兴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