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市场,艺术批评如何发声? |
2009-07-08 |
|
当下,资本左右的艺术市场使得艺术批评近乎失声,而艺术媒体的多元化则使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批评”这一概念也愈发模糊不清。本报约请《中国艺术市场研究报告》副主编马学东和《东方艺术财经》主编杭春晓博士就“艺术批评如何面对艺术市场”和“媒体多元化”两个问题发表看法。
市场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到国内艺术品交易领域,其实就宣布了艺术品商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艺术家不再羞于开口出售自己的作品,艺术品一级交易平台画廊的出现,二级交易平台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成立,发展到艺术博览会也应运而生。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博览会,属于艺术品交易中的“商业中介”,它们的出现导致了整个艺术生态链更加完整,艺术界的内在分工越来越细、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这些被生产的艺术品或进入到经营艺术品的画廊、艺术博览会,或流入艺术品画商的手中,或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拍卖目录中,最后通过交换,由艺术品的购买者购买艺术品,艺术品就完成了自身价值的转换,从而完成了艺术品的市场流通过程,最终一部分经过时间检验的艺术品会被机构收藏者、私人收藏者以各种形式流向博物馆。在以上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出现“艺术批评”的影子,但这不意味着“艺术批评”是可有可无的,相反,“艺术批评”是艺术生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tujian.org
“艺术批评”这一术语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批评”指的是对各种艺术现象(包括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以及有关问题所做的理性思考、分析、评论、归纳和总结。狭义的“艺术批评”的定义要小得多,它是对具体的艺术家创作、对具体艺术作品和具体艺术现象所做的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中的“批评”两个字是批评家对于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判断,指出优缺点的意思。批评家的作用是什么?批评家的作用就是架在艺术观众、艺术品消费者、收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一座桥梁,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应该把艺术家视觉性、抽象性的艺术语言翻译成大众通俗易懂的文字与语言,批评家应该着重阐释艺术品的学术价值,要挖掘出艺术家作品的独特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方面并加以肯定,对不足的部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才是批评家的职责所在。
但经过20多年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批评”也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不能说真正独立的艺术批评已经不存在了,那种完全是由艺术学者、批评家进行独立艺术批评的方式已经很少见了,因为这些艺术学者或者说批评家由于没有与商业中介有任何的联系,所以这类的艺术学者、批评家还是能够进行独立的艺术批评的,但现在更多的情形是,很多艺术学者、批评家得到了艺术家及商业中介例如画廊、拍卖公司的认可,他们通过批评的手段介入到了商业中介的商业活动中来,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批评家也经常参加艺术家作品的研讨会,或者参加由画廊主持的展览活动并撰写展览前言、撰写对于艺术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参与到拍卖公司的商业活动中,在拍卖公司的图录上一般也都会有批评家对于艺术家作品的评价。如此来看,批评家介入到艺术市场其实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艺术批评家为艺术家撰写“艺术批评”,其实是对于艺术品内在价值一种积极的建构,这种建构作用与艺术品诸多的商业中介环节的建构作用其实是互补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品价值的研究与探讨,而艺术市场是对于艺术品市场价值的建构。这两者都在艺术品价值的最终体现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艺术批评家也理应在艺术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分配,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面对着市场机制,艺术家应该怎样做或者说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批评,这才是更为关键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现在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在很多艺术媒体上看到的批评类文章多半都变成了对于创作者的“艺术表扬”。从“艺术批评”到“艺术表扬”其实可以说是市场化时代艺术批评的悲哀和无奈。其实越是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发展就越要求批评家更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这种真诚体现在批评家要把自己对于艺术品的真情实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而不应该像有的批评家那样用空洞玄虚的话语品评作品。现在很多批评类文章其实看不到批评家真诚地对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客观、深刻的批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赞扬、表扬式的批评文章,批评家应该坚持批评的客观性、学术性、逻辑的严谨性,既要对艺术家负责、也要对艺术消费者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真正的艺术批评家应该具有可以为社会、市场、公众所信赖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底蕴,这样才能做到人格、学识能力和权威的“三位一体”。在市场化的今天,艺术批评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艺术批评不能成为“包装”宣传艺术家的工具,更不能完全成为艺术经营者吹捧的“马前卒”。这样艺术批评才有希望。艺术批评家应该保持着一颗对于艺术真诚的心。最后“老生常谈”一句话:“艺术批评还是要弘扬真、善、美,真正地批判假、恶、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