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一个大豆杂交种
2003年1月7日,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历经20年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并通过了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这一定名为杂交豆1号的大豆杂交种,在近两年区域试验中增产21.9%%,一年生产试验增产20.8%%,示范公顷产量可以达到4000公斤以上。
该项研究是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农作物杂交种的应用,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在玉米、水稻、高梁、油菜、小麦、棉花等均开发出了商用杂交种后,大豆成为了唯一没有利用杂交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也是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
鉴于大豆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豆杂交优势利用研究一直是世界同行竞争的热点之一。该项研究创造了大豆界四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的杂交种;建立了第一个以“三系”为基础、高效率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程序;开发出了第一个利用昆虫传粉大量生产杂交种的制种程序。
同时,这一杂交大豆品种,抗病性强、品种优良,制种技术基本成熟。它的研制成功,对提升我国大豆科研和大豆产业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有重要作用。
47.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克隆牛
2003年10月13日,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的体细胞克隆牛“岩娃”在其出生地山东省梁山县通过专家鉴定。“岩娃”同时创造了在同一头牛中转有3种(人岩藻糖转移酶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新霉素抗性基因)不同外源基因的世界先例。
据了解,“岩娃”是国家级计划课题“体细胞克隆牛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技术体系”项目的科技成果之一,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生物技术实验室与梁山县山东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自第一头体细胞克隆奶牛“鸾娃”降生以来,这一项目先后有28头体细胞克隆牛和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降生。
人岩藻糖转移酶是人体内催化形成血糖抗原的一种重要的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糖链上加上岩藻糖基因,以形成各种血糖抗原。“岩娃”的诞生,对全球性胃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将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8.第一胎“试管绵羊”
1989年3月10日凌晨1点59分,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在塞外的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顺利降生。这只头部黑白相间、出生后半小时就站立吃奶的雄性小羊羔,是蒙古族科学家旭日干博士带领研究人员利用家畜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生物高新技术获得的我国首胎试管家畜。试管家畜是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一项突破性成果。
继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后,1989年8月15日,又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胎“试管牛”。“试管绵羊”和“试管牛”的成功培育,这使我国从此成为继美国、日本、法国之后在世界上拥有此项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49.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承揽的第一颗国际商务卫星美国“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亚洲一号”卫星原叫“西联星六号”。这位“航天女神”似乎从诞生之日起,不祥的阴影就如影随形。1984年2月,她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但未进入预定轨道;1984年11月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她从天上捞了回来。几经周折后,由亚洲卫星公司买回来,替她找到了中国这位真心诚意送她上天的神手。
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发射卫星的能力,但对中国是否达到发射国际商用卫星的水平一直持观望怀疑的态度。所以“亚洲一号”卫星能否发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中国航天走入世界的命运。
发射后的检测数据表明,“亚洲一号”的拥有者之一美国休斯公司打了80多颗卫星,这是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3个打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领域的国家。
这次发射成功后,有外电评论:“中国这次成功发射的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炸!”
50.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
“神五”的成功发射,首次让太空留下了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也使许多国人在仰望太空时多了几分亲切与自信。国际空间站、重返月球、登陆火星,人类的宇宙探索还在继续迈进,而“神舟”及其后辈也将愈加迎来全世界的关注……
清晨的阳光撒满了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这里安然降落,身穿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打开舱门,微笑着迎接四周搜救人员的鲜花、掌声和欢呼。
历史应该铭记这一时刻,2003年10月16日。 tujian.org 更多内容详见《共和国之最图鉴》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他在21小时23分钟的时间里绕地球飞行了14圈,行程60多万千米,比许多人一生走过的路还长。
不过,比这更大的跨越,是中国从此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化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