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现就这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一、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3.1%。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tujian.org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猪牛羊肉、水产品、禽蛋、牛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254万吨、2517万吨、1676万吨、562万吨和4211万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1.8倍、3.1倍、2.9倍、1.6倍和3.3倍。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政府今后的任务是在进一步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努力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调整食物结构,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向小康和比较富裕的目标迈进。当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供需偏紧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由于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到1995年底,全国还有65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约占总人口的5%)。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扶贫攻坚计划”,就是要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未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要走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农业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路子,建立科学、适度的消费模式。中国政府将通过引导消费,既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又挖掘非粮食食物生产潜力,避免粮食需求超过供给能力过快增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4年以来,中国人均占有粮食相对稳定,但由于动物性食品增加较多,人民的营养水平明显改善,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2727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按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今后中国人民的食物构成将是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模式,在保留传统膳食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数量,提高食物质量。由于食物构成的变化,直接食用的口粮将继续减少,饲料粮将逐渐增加。这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粮食生产,到2030年中国人口出现高峰值时,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左右,其中口粮200多公斤,其余转化为动物性食品,就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政府相信,实现上述消费模式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虽然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可能增加很多,但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的前景广阔,随着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等供给量的继续增加,对口粮消费的替代作用将进一步增大。第二,通过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产品等节粮产品的比重,可以减缓对商品饲料粮的过快需求。第三,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食物消费低增长时期。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看,食物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将趋于稳定。中国作为低收入国家,达到目前城市的食物消费水平已具有超前性,这是由于家庭投资渠道单一,购买力相对集中在食物消费领域所致。今后随着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人民增加的收入将较多地用在住和行等方面,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逐步下降,食物消费的增长将会低于收入的增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根据上述消费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口增长规模,未来几十年中国粮食需求量为:2000年人口接近13亿,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亿吨;2010年人口接近14亿,按人均占有39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5亿吨;2030年人口达到16亿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达到6.4亿吨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tujian.org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将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tujian.org
——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潜力。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公斤,低的只有3000—5000公斤。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1996—2010年粮食单产年均递增1%,2011—2030年年均递增0.7%,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这样的速度与过去46年年均递增3.1%相比,是比较低的。即使考虑到土地报酬率递减的因素,也是有条件实现的。目前,中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也是比较低的,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粮食高产国家的水平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缩小差距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使每公顷产量提高1500公斤以上。 tujian.org
——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有潜力。中国现有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约有1470万公顷。中国政府将在加强对现有耕地保护的同时,加快宜农荒地的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未来几十年计划每年开发复垦30万公顷以上,以弥补同期耕地占用,保持耕地面积长期稳定。通过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左右。 tujian.org
——依靠科技进步有潜力。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35%,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60%以上。中国政府已确定并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力争逐步缩小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差距,到2000年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50%,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全国1747万公顷内陆水域中,可供养殖的水面675万公顷,目前利用率仅为69%;可供养鱼的稻田67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15%;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利用率仅为28%。中国将努力提高现有水域的生产能力,保持水产品继续快速增长。中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2亿公顷,居世界第三位,若将其中的大部分建设成人工草场,提高草原畜牧业集约化水平,就能增加大量的畜产品。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具有发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条件,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节约粮食有潜力。据专家测算,中国粮食在种、收、运、储、销和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总损失量在4500万吨以上。如果将各环节的损失降至合理范围,每年至少可节约粮食2000万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政府通过增加国内粮食生产,保持粮食供需平衡的决心是坚定的,有信心领导全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艰巨性:第一,中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要创造出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必须花大力气。第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灾能力差,需要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第三,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第四,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需要继续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总之,中国政府将正视困难,在经济布局和工作指导上,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tujian.org
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但这只起品种、丰歉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持安定的必要条件,否则,就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粮食安全。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如果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购粮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中国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过多进口粮食,必然打击国内粮食生产,影响农民就业。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只会有利于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增强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