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云南普洱茶博览交易会上,有着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是主办方所谓的“历史之最、展位1400多个”的乐观论调,而另一方面则是今年展会比往届的冷清。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博览交易会外地展商比前两届几乎减少了八成,而今年的红火场面只不过是省内企业“打肿脸充胖子、自娱自乐”。第三届茶博会再次敲打着人们绷紧的神经:曾经创造出骇人的天价、一度如野马狂奔的云南普洱茶尚未走出去年的低谷,面对如此状况,普洱茶,你的未来还好吗?
普洱茶走进“冰河期”
尽管为期4天的第三届茶博会一直在传出好消息:展会总面积27744平方米,展位1400多个,共签订合作项目和各类营销协议26个,签约金额共计13.12亿元,比上届增加6500万元;同时,云南某集团5万套普洱茶获准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成功跻身奥运特供饮品行列,这也是中国的茶文化和茶产品第一次走上奥运舞台……尽管如此,更多的人还是半信半疑。
在2005年至2007年间,云南的普洱茶从原本的无人过问到疯狂炒作。云南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疯狂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一筒1975年的老茶,2003年前后每片大约就1000元,一包7000元,2005年、2006年可就不一样了,7000元你连半片都买不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了解,2007年3月以来,普洱茶市场风云突变、身价狂跌,如著名的“大益8242”价格曾经飙升至每件2.1万元,但下半年就算标出8000元的成本价还是无人问津;一直坚挺的西双版纳老班章毛料茶也从1250元跌到800元;5月后更是全线下挫,2007年下半年以来,普洱茶坠入谷底,身价普遍缩水30%至50%;业内的估算是,普洱茶市场迄今“蒸发”了300多亿元,普洱茶业瞬间走进“冰河期”。
普洱茶为何全线溃败
回顾“冰封”原因,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时的浮夸宣传与炒家介入实在“功不可没”,当时所有人都在谈普洱茶、送普洱茶、藏普洱茶,“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冒出很多炒家,他们囤积居奇、伺机牟取暴利;半路杀出来的投资者也乐于推波助澜,最终把普洱茶演绎到空前的高度:‘能喝的古董’、能降‘三高’、越陈越香等等,这让普通消费者也急不可待地跃入了收藏领域。它还能不失控吗?”
“但我认为‘雪崩’的根源还是在云南自己。”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茶马古道首倡者、普洱茶专家木霁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了他对这场危局的思考。首先,是云南几大著名企业的相继沦陷。大益、下关、中茶等都在这场浮躁的盛宴中急于冒进、逐利跟风,根本没有花时间细分市场,构建品牌,“试想,当时如果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能够顶住,云南普洱茶就不会有今天的大败。”其次,是普洱茶文化体系的严重薄弱。木霁弘认为,迄今云南省还没有对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构建体系,很多学者仅满足于敷衍潦草、彼此抄袭、爆炒概念,这使整个产业缺乏雄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有产品标准的杂乱无章。政府部门也在这场浮躁的盛宴中冲昏了头脑,对行业标准、质量体系的监管陷入一片混乱,所谓权威认证的部门居然有十多家,使外界对普洱茶的质量标准完全丧失了信任和信心。“浮躁没有被及时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最终,普洱茶只能自吞苦果。”木霁弘说。
有人士认为,普洱茶的“冰封”不乏好处,它使云南大部分厂家开始冷静和理性,大家开始找准方向,重新上路。
好东西一定会有好前景
云南省茶叶产业办公室也早前透露,云南省政府为保证普洱茶等茶叶的质量,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QS),目前已经有50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并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另外,现在云南全省已经建成5000多个茶叶初制所,年加工能力在15万吨以上,发展各类茶叶精加工企业1000个左右,精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云南将对年产茶500吨以上的36个主产县重点扶持,要建设“现代茶园”,推广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
“普洱茶的未来和前景是美好的,我非常的相信。”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最坚定的一句话。“我们必须相信一个硬道理:普洱茶是好东西,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前景。现在,虑掉残渣反而是好事,它淘汰的是一批浮躁的商人和浅薄的投机者,留下来的必将大有作为。”
(编辑:流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