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真寺纹贝雕盒——1985年5月巴勒斯坦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 |
2009-03-30 |
|
清真寺纹贝雕盒——1985年5月巴勒斯坦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赠邓小平
提起中国政府参与解决中东问题,就不能不提到巴勒斯坦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曾对中国进行过12次访问,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名字在中国可算家喻户晓。他那独特的形象——身着绿军装,头缠黑白方格阿拉伯头巾,长满落腮胡子的脸上有一个硕大的鼻子和一双突出而不时转动的眼睛也为中国人民所熟悉。
阿拉法特1929年8月4日,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贵族家庭。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他曾随其父参加对以色列作战;青年时代一直参加阿拉伯民族主义活动,50年代后期创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自1969年以来.一直担任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是阿拉伯世界的传奇英雄,其经历是巴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史的缩影,他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使之成为巴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赢得了巴人民的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
阿拉法特是建立中巴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早在1964年,巴人民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尚处于筹备阶段,阿拉法特即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邀请,化名莱乌夫并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华。
1985年5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会见阿拉法特率领的约旦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时说,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的团结斗争。你们的斗争是长期的,着急是没有用的。但总要有所作为,要一步一步地走。希望你们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事业的大前提下,求同存异,加强团结。当然,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也是必要的。邓小平说,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在进行十分复杂、艰巨的斗争,我们过去、现在、将来都向你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阿拉法特和代表团成员、约旦副首相兼教育大臣马贾利对中国一贯坚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再次表示感谢。阿拉法特说,我们阿拉伯人有个谚语:患难知真交。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中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马贾利说,中国朋友一直劝告阿拉伯国家要求同存异,加强团结,这是真正朋友的忠告,我们非常赞赏。
半个世纪以来,阿拉法特曾参加和指挥过数十次战斗,他每次战斗前都做了可能牺牲的准备;数次被关压在监狱中,受过严刑拷打;近百次面临死亡的威胁,从内部和外部的暗杀阴谋、飞机失事、车祸中死里逃生。阿拉法特自称他有“狗的直觉”,从而使他有着特有的逃生能力。有时他在开会期间,突然提出立即转移和调换座位。而多数情况下,事实证明他的预感是正确的。至今他的十多位亲密战友死于敌手,而他却安然无恙。80年代,中东地区风云变幻,各种恐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阿拉法特被迫很少连续两个晚上在同一个地方睡觉,他的随从很少能在半小时之前知道他的下一步行踪。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要他注意安全,并邀请他在愿意时到中国休养。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时,阿拉法特到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吊唁时悲痛不已,他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近十年来,阿拉法特六次正式访华,是江泽民主席接待频率最高的客人之一。阿拉法特经常说,巴人民一直视中国为其坚强的后盾和依托,巴革命越是面临困难而复杂的形势,巴领导越是需要听取中国领导人的建议和忠告。
这件清真寺纹贝雕盒为1985年5月阿拉法特赠邓小平的礼品。贝壳在很多宗教中,曾是圣洁的象征,具有神秘的力量。以贝壳为原料的贝片镶嵌是巴勒斯坦、约旦等国的传统工艺。这件贝饰工艺盒,选择色泽美丽质地莹润的贝壳,用切割、抛光、着色等方法,把它们切成一块块长方形小薄片,拼粘在木壳外表,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看上去有些像建筑物砌上去的砖,装饰风格独特。盒面正中是萨赫莱清真寺的纹样,该寺坐落在耶路撒冷东部的伊斯兰圣地中央,又名岩石清真寺。相传一天夜晚,伊斯兰教创始人穆汗默德随天使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踏着一块岩石,登霄遨游七重天,接受了天启,黎明重返麦加。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清真寺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最外层是八角形墙体,全用石块砌成,主体部分的圆顶由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16根桩子支撑,圆顶外围用花瓷砖贴面,充分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优美风格。该盒面上的图纹,准确地表现了萨赫莱清真寺的主要特色,同时也使得这件器物具有鲜明的巴勒斯坦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