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8日文章】题:13亿消费者的吸引力(作者美国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约翰·奎尔奇) 2008年不仅是奥运年,也将是“品牌年”。不仅“中国品牌”正被推上国际舞台,身为奥运赞助商的商业品牌也正展示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中国人已迷上了品牌。在一个人口总量多达13亿、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国家,你怎么显得与众不同?年轻的中国人以他们买得起、使用着的品牌,来展示他们的身份。通过时尚服饰、手机、如今还有汽车,品牌选择正让这个迄今仍然姓“社”的社会分出阶层。日均购买数十亿件可信赖品牌商品的行为,在团结中国社会的社会凝聚力中占据着愈来愈大的比重。 从可口可乐到麦当劳,从Visa到三星,本届奥运会赞助商达到创纪录的63家,它们为获得各自类别的独家赞助权而支付给国际奥委会的金额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情况,以及西方国家担忧中国的暗流,这些赞助商从各自的全球奥运预算中拿出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资金,用于在主办国推广它们的品牌。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广告正铺天盖地,它们寻求将市场从大城市拓展到边远省份。这些公司奥运相关的广告费用可能超过60亿美元。其中多数广告不是直接推广品牌的特征和属性,而是致力于让西方品牌披上中国民族主义外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大众的“鸣响中国”活动,到百事发行的标有“敢为中国红”口号的限量版红罐,西方品牌正将“本土化”赞歌推上新的高点。在本届奥运会上,它们很少实施统一的全球营销战略。 相反,它们一般分两路作战:一条战线在中国,另一条是全球其他地区。 联想和海尔等中国公司的情况相同,它们正寻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奥运赞助商的身份,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 3年前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联想,作为首家成为奥运会全球赞助商的中国公司,已投入了约1亿美元。联想希望借此提高在中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 然而,如此大量的品牌消费,结果将通向哪里呢?有选择是好的。使用品牌让人愉快。广告有助于媒体的多元化,这是受欢迎的。 但人们不禁要想:是否有太多的中国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公民?对消费的热情,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丰盛,有可能成为便利的麻醉剂。
(编辑:流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