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会》:群众中播撒先进文化 |
2009-04-29 |
|
不是神话,是奇迹。一本小32开本的文化类刊物《故事会》,改革开放30年来,始终在每期500万份的高位订数上运行。奥妙何在?当记者走近这家编辑部,一切都在告诉你,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诡谲的手段,只有简单的6个字:教你怎样做人。任何时尚都会过时,何况一家小刊物?《故事会》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它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任何困难下,都不变。
教你怎样做人
1978年,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故事会》编辑部立下这样一个目标:给每一个故事插上思想的翅膀。让人们在阅读以后,不仅为它的情节所吸引,更被它所传递的一种思想感染。这个思想,就是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价值观、人生观。简而言之,是教你怎样做人,做一个好人。
“大朋友小朋友《故事会》是你的好朋友,劳心人劳力人《故事会》教你成聪明人”。这是一家县城小书报亭前的对联。主人是一位姑娘,看得出是《故事会》的忠实读者。开张这天,她从市里弄来一万多册《故事会》,几天后就销售一空。细心的姑娘,还回收过期的《故事会》,把它们装订成册,居然也销得很好。小书报亭天天门庭若市,成为县城的一景。5年后,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小书报亭不得不拆除。在最后几天,很多读者来到小书报亭,表达惜别之意。那天,人群中挤进来一位姑娘,手里拿着一本合订的《故事会》。主人一看,正是多日前书报亭丢失的。那位姑娘说,书是另外一个人拿的。他看了里面的故事后,感到自己错了,听说书报亭要拆了,想来还书,又不好意思来,就请她来了。 tujian.org
由《故事会》衍生的这类故事,不计其数。鲁秀,黑龙江人,有一次在出差的时候包被人偷了。3年后,他忽然收到一张落款“奎久”的汇款单。第二天,鲁秀又收到一封信。信中,“奎久”告诉他,3年前偷了他的包。一天,在《故事会》上看到署有鲁秀名字的作品,呆了。这么好的故事是鲁秀写的,我怎么偷了他的包?越想越愧疚。从此,他金盆洗手。现在,他经过自己的劳动,挣得了钱,把偷的钱如数还上。“奎久”就是愧疚的意思。
30年,《故事会》把25800多个有思想的故事,送到人民群众手中,陶冶人们的情趣,丰富人们的知识,提升人们的素养。
80%以上的作品是从来稿中选出的
放暑假了,父母想带男孩出去游玩一次,可男孩说,什么地方也不想去,就想去上海看看《故事会》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到了那儿,男孩一看,惊呆了:偌大的办公室,地上堆的、桌上摆的、柜上放的,都是作者来稿。男孩感动了,原来那么多好看的故事,都是从这里选出的,叔叔阿姨们真是太累,太不容易了。临别,男孩要求与叔叔阿姨们合个影,他要把照片带回北京,永远记住他们。他也懂得了,做好一件事是需要付出的。
每天,从全国各地“飞”到《故事会》的作者来稿,是用麻袋装的。今天,当电子邮件铺天盖地被运用时,《故事会》每个月还有一万多件通过邮局寄来的作者来稿。在这里,几乎没有一篇作者来稿不经过编辑的眼睛。他们说:“如果因为自己工作的疏忽,埋没了一篇好稿,就是职业犯罪。”30年,430多期《故事会》,80%以上的作品,都是从作者来稿中挑选出来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代友是四川江油的农民,这个文化程度不高,心里却装着许多故事的30来岁汉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故事会》,就试着写起来。他接连写了3篇,寄到编辑部,可是都被退回来了。李代友没有失望,因为每一次退稿,都附有编辑的短信。他寄出了第4篇,正在等待中,接到了电话。编辑告诉他,他的作品被采用了。过了几天,李代友果然收到了2本散发着油墨香,刊有自己作品的杂志,高兴得跳了起来。今天的李代友,已是全国知名的故事作家。
具有战略眼光的“黄埔军校”
在《故事会》编辑部,有这样一个认知:办好一本杂志,必须情趣向上,眼睛向下,心中永远有读者、作者。庞大的作者队伍是刊物的保证。因此,发现和培养作者,成为《故事会》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1993年,《故事会》办起了一个故事写作研讨班。这个研讨班,已经连续办了15年。学员的所有费用,都由编辑部出。这个研讨班,后来被称为故事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故事写作高手,大多在这所“军校”得到过训练。
徐洋收到“入学”通知时,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自己还没有作品在《故事会》上发表。到了那儿,眼前的一幕,更让他激动不已:他的3篇未发表的作品,成为这期研讨班重点研讨的对象。这不是给自己开作品研讨会吗?徐洋热泪盈眶。当一个作者在苦苦地孤军奋战时,有那么一股集体的力量,帮助他点拨,指明方向,这就是雪中送炭。这个方法,不仅在写作上培养和锻炼了作者,更给了作者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很少听说有刊物会出资去培养作者,而《故事会》的故事写作研讨班还从每年办一期改为每年办两期。这里也有他们的战略思考:不能把眼光仅盯住已经成名的骨干作者,还要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新的作者群。两期研讨班,一期是骨干作者研讨班,一期是新作者研讨班。这样,在依靠骨干作者时,不断培养新苗子,使得整个作者队伍,不会断层、枯竭,生生不息。
今天,全国各地团结在《故事会》周围的骨干作者,就有400多人。用他们的话说,有了好作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寄给《故事会》。
刊物虽小,但是必须做到极致
在《故事会》当编辑,有两点是与别人不同的。一是编辑必须经常到下面采风。30年来,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农村,总能看到来自上海的编辑们的身影。二是编辑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故事专业,在理论上有所研究,能说出道道来。只有这样,在讨论作品时,才能说到点上,让作者信服。
庞大的作者队伍,高水平的编辑力量,加上严格的审校制度,是《故事会》始终不衰的又一因素。一般期刊图书在问世前都要经过3次审校,而《故事会》却是5次审校。编辑部3次审校后,把“清样”拿到社外,请特约编辑审校,最后再由总编辑联合各方,共同讨论定稿。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强烈责任感、眼界开阔的高素质文化人,《故事会》连续3次获得中国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3次获得上海“著名商标”称号,2007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十大期刊品牌”。
在编辑部,主编何承伟对记者说:“在我的心里,从来没有把它当品牌来做,而是当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建设来做。文化的功能,更应该在这里。”
一个老人,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便把自己看后保存下来的《故事会》装订成册。他对儿孙们说,这是他留给他们的遗产,对他们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希望他们好好看看,好好保存。有一位妇女,原本和婆婆关系不好,看了《故事会》上的故事,改善了与婆婆的关系。……
《故事会》正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人民群众中播撒着先进文化。与此同时,它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