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2009-04-29
第1页: 第2页: 不再是一册“经典照片集锦”、也不再是一册“中国指南”,而是一部真诚而有分量的“史家之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撰稿·燕舞(特约记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刘来说,中国不仅是个值得发现的真相,而且有关一种尚待阐明的爱。”前《明镜》周刊记者Tiziano Terzani的这句话,应该是迄今为止对美籍华裔摄影家刘香成最为精到的评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句话适用于刘香成于1983年出版的摄影集《毛以后的中国China after Mao》——这本书收录了他1976年到1981年的96帧照片——1978年年底,刘香成作为《时代》周刊首任驻京摄影师来到中国;其后,刘香成转任美联社记者,先后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首尔和莫斯科。其间荣获了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iziano Terzani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刘香成历时4年编著而成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China,Portrait of a Country》。这本由德国著名的TASCHEN出版社出版的摄影集,以英、德、法三国文字出版,北京奥运会前夕即已面世,但显然刘香成更希望这本摄影集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出版中文简体字版,能够在它的拍摄地——中国,为更多的民众知晓。12月6日至21日,《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同名影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tujian.org
既是对个人历史的记叙,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视觉记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采访和叙写作为摄影家的刘香成,注定将成为一件让记者极有挫败感的工作,因为他如何精准捕捉、呈现“毛以后的中国”,如何因出色报道苏联解体而与同事共获1992年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有关的报道就像时尚和家居杂志对他位于景山西街那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的报道一样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家四合院里的两棵石榴树都有100多年的树龄,84岁的侯波和92岁的徐肖冰这对红色摄影家夫妇很喜欢这里的石榴,刘香成就在送《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样书时,顺道给他们送上一些新鲜的石榴,他说,徐肖冰老人已经“老得拿不起书”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单向街书店的年轻听众质疑红色摄影家们的客观性时,刘香成却表达了对前辈的理解,认为他们的作品至少保证了过往时代不是一片空白。侯波拍了毛泽东7次畅游长江的照片,其中最后一次是“文革”爆发不久。刘香成认为这张珍贵照片记录的是毛泽东的一种示威:“我还有精力。”正是侯波、徐肖冰夫妇等前辈、同行包括自己在内的88位摄影师,和他们的几百幅照片组成了见证新中国60年变迁的《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11月中旬,刚从德国出差回到北京,刘香成就忙碌起同名影展12月在今日美术馆的展出。他甚至细致到会考虑届时在东方君悦酒店宴请前辈摄影师时,老人们是否吃得惯那里的自助餐。当刘香成用4年时间抢救出这60年的历史碎片时,已经有3位摄影师永远无法看到这本他精心编辑的摄影集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以10年为一个单元,将新中国近60年的历史分成6个大段落,标题都是极富概括力和时代特色的,如“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加入世界”……播放这本摄影集的幻灯时,刘香成特意选择了《东方红》、《让我们荡起双桨》、《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无所有》和《春天的故事》等流行一时的歌曲做背景音乐。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些不能忘记的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这句话和刘香成广为人知的一张照片一起印在摄影集的封底:1981年的大连理工学院,一个滑旱冰的年轻人正单腿滑过毛泽东雕像,最形象地诠释了“毛以后的中国”。
tujian.org
摄影集中还有一张天安门前穿军大衣、举着可口可乐瓶子的年轻人的照片。获奖无数的《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在数个场合给予这张照片很高评价,认为照片中的天安门背景非常重要,而他自己1981年5月拍摄的反映卖大碗茶的照片《个体户上街》虽然得奖了,但缺乏让人一看即知的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学者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每一帧照片只是一个碎片,其道德与情感上的重量,取决于它的时代背景。”刘香成编辑《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正是为了探索这60年来,中国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令人瞩目的世界中心,“我也想比较一下,50年前那场艰难的土地改革,和今天库哈斯设计的后现代建筑——奥运会主场馆鸟巢,还有由诺曼·福斯特担纲设计的北京新机场航站大楼,以及散布在机场区附近的豪华别墅群”,“这本书既是对个人历史的记叙,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视觉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视觉评论家李楠盛赞刘香成的努力:在精当的文字之外,丰富而珍贵的照片,是这部书的主干;这当然首先是因为编辑者本人即资深摄影记者,拍摄了许多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照片,亦深谙摄影是历史真相“沉默的证人”之天性,“更重要的,我以为,是刘香成编著此书的使命感、悲悯心与思想力,使这部著作超越了它的同类作品,不再是一册‘经典照片集锦’、也不再是一册‘中国指南’,而是一部真诚而有分量的‘史家之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