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不是社会性很强的作家(图) |
2009-04-29 |
|
来源:21CN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tujian.org
“我对写作戏剧有一种隐秘的欲望。”王安忆说。
tujian.org
8月9日至24日,由王安忆编剧的《发廊童话》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这是她编剧的第二部戏。作为剧作家王啸平的女儿,从小就对话剧的制作流程耳濡目染的王安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去。也许是为了继承父亲的衣钵,抑或是想要拓展自己的写作之路,王安忆开始接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邀请,为他们编写剧本。
第一部戏他选择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自从写出《长恨歌》之后,王安忆总是被拿来和张爱玲相提并论。这令她感到头疼,她说:“我不是上海的代言人。”于是,在《长恨歌》之后,她的写作似乎越来越有一种刻意摆脱《长恨歌》风格的努力。获得今年华语传媒大奖的《启蒙时代》是她的最新小说,其中大段大段脱离故事的议论让人们对于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安忆是否有转型当学者的冲动有了种种猜测,当被问及《启蒙时代》是否因写得太过细腻而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困难时,王安忆的回答很决绝:“写到现在,我是写我想写的东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不大考虑读者的问题。”
《金锁记》三易其稿
2003年10月17日,经过重大修改的第二版《金锁记》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王安忆承认,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她并不怎么了解该怎么写。第一稿给导演黄蜀芹看了后,黄蜀芹对王安忆说,你这写的还是小说,不是剧本。虽然早已是成名的作家,王安忆却没有任何怨气,拿回剧本,几乎是重新写过。之后三易其稿,才完成她的话剧“处女作”。可是,《金锁记》剧本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之后,也有许多专家对王安忆仍然提出了一些善意的批评。比如觉得这个戏人物众多、空间繁复,表达起来会比较吃力。王安忆对他们的每一个意见都认真地记在心上,于是,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次邀请她来写剧本的时候,她刻意给自己挑了一个人物更少、空间更集中的题目来挑战自己,于是有了这部改编自哈代《挤奶女的罗曼史》的话剧:《发廊童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河西:您的第一部话剧《金锁记》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来找您写的吗?
王安忆:是的,我觉得吕凉他们好像挺宠我的,当时他们希望我来给他们写个话剧。但是当我说要写《金锁记》他们都很犹豫。他们想不通这有什么好写的。我后来觉得这可能和他们的职业有关。他们是搞话剧的,更喜欢有明显戏剧冲突的戏,而且,气质上也有差异,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朗朗乾坤下走出来的人,所以对张爱玲那种很幽微的感觉可能有点隔膜。他们觉得那个戏太旧,所以都很犹豫。但是我很坚持,我甚至对他们说:你们要么要,要么不要,要就是《金锁记》。他们很耐心,后来我写了三稿,最后是按照第三稿排的,第三稿他们还算满意吧,但是没有创造特别好的业绩。比较遗憾的是,当时都是找的名角来演,这帮人很难再凑起来。而令我欣慰的是,香港有个团体通过话剧艺术中心找到我,拿了它的改编版权,现在正在排《金锁记》,我希望它能成功。当然,总体来说,我和话剧艺术中心的第一次合作还是非常愉快,他们满足了我的话剧创作欲,我也没有让他们太失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河西:话剧《长恨歌》第一版演出后,您也对第三幕(80年代)意见最大,觉得乱哄哄的,不太满意?
王安忆:《长恨歌》也可以理解,因为它比较难排,剧情实在是比较复杂,它要在话剧舞台上改成三段式确实是比较难的。《长恨歌》第三部分,电影和电视剧都很难处理,它是一个上了岁数的女性和一个年轻的男性之间的感情纠葛,它可能比较抽象化,如果把它落实的话怎么看都不舒服,确实是比较难。不过今年年初,北京舞蹈学院的拉丁舞系跟我提出要排演《长恨歌》,也不是公开演出,只是做一个教学研究性质的作品。她们的编舞对我说,她觉得这第三段是特别适合我们拉丁舞来演的。我后来一想是对,拉丁舞特别夸张和抽象,又有一些细腻的东西。所以《长恨歌》的问题说起来可能比较复杂。我不是说编剧对导演有看法,而是说这确实是个难以攻克的难题。
河西:这次《发廊童话》写了几稿?
王安忆:《发廊童话》原则上是第二稿,但是第二稿和第一稿相比改动不是很大。我按照吕凉的要求改的,我觉得吕凉的要求很有道理,他到底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经验非常丰富,我到底不是做这个出身的,我对舞台还不能说烂熟于胸,常常会想出一些他们做不到的事来。不像《金锁记》,完全不一样,尤其是二稿和三稿。第一稿出来后,黄蜀芹导演看了我的剧本后觉得不行啊。我现在看我当时那一稿也是非常幼稚的东西,当时确实不太会写剧本,还是把它当写小说一样来写,处理得很含蓄、很微妙,但是戏剧不能这样子。第二稿出来后,黄蜀芹还是不满意,她说你让我无从下手,话都说得很绝了。那怎么办?那就硬着头皮再改吧。每一稿都是重写。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也很谦虚,让我怎么写我就怎么写。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河西:《发廊童话》相对还是乐观的,但是您的大多数作品都有一种很强的虚无感。
王安忆:我写这个戏剧是带着比较客观的态度写,既然这是我的作品,那么我就想还是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的野心不是很大,放进去一点点看法:主要还是想体现出它的趣味性。小说对我来说,已经写了这么多年,相对已经是轻车熟路。戏剧则似乎还需一个探索之路,似乎还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我选择它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选择《包法利夫人》就太重了,我想还是找一个比较轻松的事,并且把它做得漂亮一点。
此外,我也有很幽默的一面,人们老是把我定性在一个忧郁的性格上。我的许多小说足够表现出我风趣的一面。我倒也不是说要故意去表现幽默,但是我相信生活是需要趣味的。
河西:您本人不是也很反感别人老是将您和张爱玲硬扯在一起,那为什么那么坚持一定要改编《金锁记》呢?
王安忆:我写《金锁记》不能说我和张爱玲一样,就像我写了哈代不等于说我就是哈代,我根本够不上他们。我觉得《金锁记》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其中有足够足够的戏剧冲突,我跟很多人都说了,我现在还不能去原创一个剧本,我要找一个原著来改编,于是就找到了《金锁记》。我觉得《金锁记》特别饱满,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来写,《金锁记》中的一些场景和对话都是从张爱玲小说中摘出来的。 tujian.org
河西:对张爱玲写的剧本有没有仔细读过?
王安忆:我看过她的电影,但是没有看过她的剧本。电影和戏剧完全不一样,电影应该讲不是太难的事情,我也写过陈凯歌的《风月》。编剧在电影中的分量是很低很低的,掌握主导权的是导演。我写过《风月》后不想再写了,因为写电影剧本对我不构成挑战,太容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2][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