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和徐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也许很多听众还记得20年前的一幕,人们捧着饭碗围坐在收音机前,争相收听长篇广播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那情景发生在1989年的春天。20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这部“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进行了百集配乐大制作,并已再次播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穆斯林的葬礼》描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间的命运沉浮、爱情际遇、悲欢离合,并将回族人民700年的历史浓缩于其中。当年小说连播《穆斯林的葬礼》的成功,以及20年来的四度播出,在全国各阶层听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出版20年的读者研讨会上,许多读者都是当年通过收听广播而成为《穆斯林的葬礼》的“粉丝”:有的年轻人由于读了《穆斯林的葬礼》改变了一生命运;有当年同宿舍的八个女孩一起听《穆斯林的葬礼》,婚姻观和世界观也深受其影响;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把《穆斯林的葬礼》反复研读多遍,写下十多万字的笔记,并且把《穆斯林的葬礼》在家庭亲朋好友中持续传阅;有图书馆的管理员,讲述大学生们抢着借阅《穆斯林的葬礼》,书翻烂了又买新书……江西听众刘克辉曾致信《小说连播》栏目组说:“在低级下流的书刊、录像充斥文化市场的日子里,能听到《穆斯林的葬礼》这样撼动人心的作品,实在如沙漠中赶路的人喝到一捧甘泉,留给人们的回味是隽永的,启迪是深邃的。小说的情感美、文采美,加上编辑的手法美和演播美,可谓‘四美俱全’。感谢你们给听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对美的向往。”1991年,小说连播《穆斯林的葬礼》获得了全国广播节目编辑一等奖;1992年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时出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蔡葵对该小说连播的编辑叶咏梅说:“你们广播电台厉害呀,许多评委都是听了你们的小说连播,才熟悉、了解了这部小说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为何20年后要重新制作这部小说的配乐连播,叶咏梅说:“是作者霍达对自己作品的挚爱让我再次心动。然而要给20岁的《穆斯林的葬礼》再做嫁衣——进行百集配乐大制作,采用男女对播,无疑有着新的难度。如果说我当年在配乐制作方面有些新创意,也比较精心,因而受到全国听众的喜爱,但由于演播方面的客观条件还比较差,有着技术方面的局限,用广播术语来说那也仅仅是AM(中波)单声调,让我一直觉得这部广播作品还有着不足与遗憾。如今重新大制作,无论从演播人员的阵容方面,还是配乐制作的技术方面,当然都选用了最好的,而且采用的是FM(调频)立体声。其实,这一切对我们也是一次挑战——是否能够超越自己,把嫁衣做得更加美丽,让这部广播作品更为完美。从目前听众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她还强调,与旧版的女声播音不同,这次重录采用了男女对播的形式,而且是霍达亲自挑选的“声音最具磁性”的两位播音员徐涛和李慧敏。 tujian.org
多年来,多家影视机构和投资商对《穆斯林的葬礼》情有独钟,愿斥巨资将其拍摄为电视连续剧,都被霍达婉言谢绝。她认为,文学形象给读者留有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韩新月”和“楚雁潮”,她担心拍摄出来的东西会让读者失望,他们太爱这部作品了。而朗诵则是她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小说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听完这次录音,她说:“徐涛和李慧敏的声音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了,也为读者弥补了没有拍摄电视剧的遗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节目已于10月21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精彩长篇》栏目中连续播出,听众人数也在每日攀升,已成为目前收听热门节目之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悉,新版《穆斯林的葬礼》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2007年9月推出,一年时间,印数已经达到16万册,成为市场表现最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图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