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成果与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展示了课题组历时两年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重要成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2006年11月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历时两年时间,开展了“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个省的留守老人,妇女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对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等问题得出了重要的成果,最终集合成以留守老人为主题的《静默夕阳》、留守妇女为主题的《阡陌舞者》以及关注中国农村大学的成长与教育等方面的《别样童年》。每本书里所涉及的问题无不让所有的人震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静寞夕阳》:与留守老人相关的九个问题亟待关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的同时衍生出了留守大学、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庞大的留守群体。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tujian.org
研究发现,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甚至并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留守老人家庭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留守老人因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监护孙辈和人情往来等责任,而加重了经济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子女外出务工使传统的家庭照料结构受到破坏,空巢家庭的比例激增。调查发现,目前所有子女均外出的空巢留守老人比例高达48.5%,88.9%的留守老人家庭中有承担主要照料责任的女性子女外出,没有女性子女留下的留守老人比例高达55.2%。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农业生产中因缺少扶助而面临很大困境,生病受伤时无法及时就医和得到良好照料,而且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被偷、被欺负、意外受伤等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令人堪忧。调查发现,33.6%的留守老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9.0%的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会因担心不可预知的事件而经常感到害怕。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的留守老人,特别是丧偶留守老人存在严重的照料危机,有的留守老人甚至因无人照料、无法及时就医而死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应尽量调整外出安排,利用各种社会网络资源,尽可能保证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间的照料需求得到满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精神赡养是老年人的重要需求,农村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子女外出务工更减少了留守老人能够从家庭中获得的精神慰藉。研究发现,外出子女通过回家探望、打电话等方式带给留守老人的精神安慰十分有限,代际情感交流缺乏,双方对彼此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调查发现,43.9%的留守老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很大的占17.5%。36.3%的留守老人经常会感到孤独,35.8%的留守老人经常出现焦虑、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然而,多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很难得到很好的宣泄,其健康和幸福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阡陌独舞》:与留守妇女相关的九个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叶敬忠教授指出,在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下,妇女逐渐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消极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因此,留守妇女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扶助政策和支持措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贡献很大,91.7%的留守妇女家庭最主要收入来自于务工收入。丈夫外出务工后,绝大部分留守妇女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下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家庭养殖活动,转变为“男工女耕”模式下一人承担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92.4%的留守妇女家庭仍从事农业生产。然而,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遭遇多种困难和问题,62.9%的留守妇女遇到劳动力不足问题,33.6%的留守妇女没有掌握生产技术。为此,应在农村多开展面向农村妇女、适合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考虑农业生产女性化的特点,鼓励发展适合妇女劳动特点的农业产业,以增强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应对农业生产问题。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建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促进农业生产的互助与合作。 tujian.org
子女教育是75.0%的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且29.1%的家庭最大支出项目为子女上学费用,排在第一位。35.5%的留守妇女抚育有2个孩子。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妇女在抚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子女学习辅导和管教的困难。农村社区中,23.0%的留守妇女为文盲,44.5%的留守妇女只上过小学。在子女抚育过程中,59.3%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19.5%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管不住孩子,17.7%的留守妇女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和体罚是留守妇女常用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有时留守妇女在身体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时,甚至将子女当作“出气筒”,从而使其教育方式演变为严重的身体虐待和语言虐待,影响大学身心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使留守妇女更容易患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疾病,如腰腿疼痛、风湿等。无论是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家务劳动,留守妇女承担的比例都在85%以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导致留守妇女情感满足等婚姻功能难以实现,留守妇女有强烈的孤独感,常常以哭泣缓解负面情绪。长期夫妻分居造成留守妇女的婚姻“低性满足”,夫妻双方都处于性压抑状态六、留守妇女在农村社区面临性骚扰等安全威胁,安全感较低。部分留守妇女表现出明显的宗教信仰行为,且迷信色彩浓厚。这也折射出目前农民宗教信仰行为的一些特点。因此,在破除了旧的封建迷信之后,需要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引导农民的宗教信仰行为,警惕宗教信仰进入迷信误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别样童年》:与留守儿童相关的九个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衍生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叶敬忠教授指出,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诸多困境,他们的健康成长亟待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行动支持。 tujian.org
比如,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子女重物质补偿轻亲情关爱。农村社区中赌博、网吧、人情攀比等社会风气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一些地区“轻教育”的思想观念使留守儿童无心学习、过早离开了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于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留守儿童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多方的社会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