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图工程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上海古籍社《南宋史研究丛书》前四种出版
2009-04-30

  核心提示:南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现在往往被低估。南宋经常给人以不堪一击的印象,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但其经济的活跃、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无论就规模还是水平而言,在当时已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早报讯 南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现在往往被低估。南宋经常给人以不堪一击的印象,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但其经济的活跃、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无论就规模还是水平而言,在当时已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近日,由杭州社科院、杭州市社科联主持编纂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之“南宋专门史”前四种《南宋人口史》、《南宋思想史》、《南宋教育史》、《南宋交通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也是最具权威的南宋史综合性研究,在断代研究中也可谓最大规模的、最为系统与全面的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套丛书是浙江省文化大省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和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研究项目,分五大部分,分别为“南宋史专题”、“南宋专门史”、“南宋人物”、“南宋与杭州”和“南宋全史”,共50卷,约167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负责编辑出版“南宋专门史”之九种,包括《南宋人口史》、《南宋思想史》、《南宋教育史》、《南宋交通史》、《南宋军事史》、《南宋手工业史》、《南宋绘画史》、《南宋戏曲史》、《南宋书法史》等,在前四种推出后,后五种将于年底出版。 tujian.org

  《南宋人口史》考察研究了我国南宋政权(1127—1279)范围内的人口调查统计制度、人口数量和各时期各区域的人口发展过程。古代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口的增加。南宋疆域有限,并先后与强敌金、蒙元对峙,但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使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完成了人口重心、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本书以南宋的行政区域——路为单位,探讨了各区域人口发展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宋思想史》以三教为纲,全面探讨了南宋释儒道的发展,特别是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作了细致的梳理。本书并不局限于观念形态的思想性陈述,而是进一步研究民间信仰和社会风尚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比如白莲教、摩尼教思想,神鬼巫术信仰、风水术的风靡,乃至衣食住行等反映出来的观念,并进一步探讨社会大众行为与思想家思想的互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宋教育史》对南宋的学校教育(官学、私学、书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著名教育家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探讨总结了南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宋交通史》一书分为四个板块进行研究:一是对南宋时期国内外交通网络进行详细梳理;二是对南宋的邮驿体系及内陆、边塞和海上交通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三是对南宋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问题进行分析;四是对南宋交通发展与城市市镇发展的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南宋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考察。该书的特色在于对南宋时的海外交通发展以及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tujian.org

     相关链接
    ·[活动]五一假期阮次山杭州上海签售
    ·5月3日下午1王立群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书
    ·至上励合人气激增 清新写真即将上市
    ·"网络游艺 人机对话" —《顾群业
    ·新书:《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
    ·在别处生活,看一场角度爱情
    ·《约翰·拉贝画传》: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历史
    ·李承鹏跨界不说球反成文学偶像
    ·易中天马瑞芳"对掐":我就是个出
    ·郝明义:现在只是数字化阅读“新石器时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