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发表40周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金昌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普学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普学历》是怎样一部书?在近几年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换届中,常常看到报纸上公布的领导干部学历是“大普”或大学普通班。
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具有大普学历的人,是三十年前的一批有特殊学历的知识青年。因“文化大革命”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后,从1970年开始到1976年,全国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确实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能吃苦、肯钻研,学到了在那个年代显得十分宝贵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中后来涌现出了不少人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粉碎“四人帮”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这些人很快进入了角色,填补了人才空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普学历》述说了一代正值风华正茂的人,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收大学生”的招生机制下,他们积极表现,取得工人、农民、解放军的信任,被推荐上大学;他们带着“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朴素感情,刻苦学习,立志为公(书中还反映了当时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态);毕业后由于形势的变化,他们涌改革大潮而动的奋斗与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普学历》中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他们极力从外在的羁绊与内心的深渊中挣脱所选择的种种作为。在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并由此走进了新的时代,开创了新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普学历》试图告诉人们,具有大普学历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的年代,受到的教育和经历的事件,造就了他们的性格、经历乃至命运,他们此后的人生也被标注上许多共同的符号,成为一代人具有典型时代印记的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