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与自保─李鸿章的跷跷板
专访《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颐,从奏折看隐蔽的历史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鸿章陷在历史漩涡中。“卖国贼”的骂名是他的标签,“懂外交”,使他成“晚清第一重臣”,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李鸿章该如何认识?知名学者雷颐近日推出新作《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解密有争议的一介名臣、一段历史。 tujian.org
李鸿章为官四十载,亦是晚清忧患重生腐朽尴尬的四十年。全书由李鸿章40岁发迹走上仕途写起,写至他权倾官场数十载,至40年后,于心境寥落中病逝,那也是《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书解读历史的方式特别,以李鸿章的奏折来探秘其人和字句背面被遮蔽的历史。李鸿章的奏折讲究技巧,连李的老师奏折高手曾国藩也佩服不已,奏折里有李鸿章的老谋深算,精于自保,也有他的无奈悲凉。同时李鸿章“既做事,又善于自保”的做官模式也显露无遗。“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该书肯定李鸿章的“才”与“识”,更为褒扬其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无论是办机器局、招商局,设电报、修铁路,还是派留学生和陆军海军的近代化,这些大事件,都与李鸿章的支持、努力分不开。 tujian.org
学者雷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全书他是“从清王朝的生存角度说开去”。他在清王朝的大框架中解读李鸿章,并没有超出这个框架。 tujian.org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鸿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一个人物对照一段历史,怎么选择了研究“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跟随导师研究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李鸿章。作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有大成绩,也有大局限。而通过李鸿章能更生动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升降,透视晚清政坛风云,朝廷生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为何想到通过奏折来“分析李鸿章、折射被一般视野所忽略的历史”这一方式?在清朝大臣中,李鸿章的奏折是最有学问的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我一直对李鸿章很感兴趣,读有关他的很多书籍资料,但没有想出恰当的解读方式。有一天仔细读了李鸿章的奏折,立即发现别有天地,从奏折不仅可以了解李鸿章其人丰富的性格,老谋深算,考虑缜密、讲究自保;也更能折射当时官场的生态,晚清历史的某些真实面目。我两三年前开始系统地阅读李鸿章的奏折,后来渐渐觉得可以将奏折与晚清历史的分析写成一本书。李鸿章该是晚清大臣中写奏折最有学问、最有技巧的。唐浩明说他的这个本事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曾国藩对李鸿章写奏折的本事很佩服的,由他这个本事觉得李鸿章了不起,能干一番大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有人称李鸿章是百年内“中国第一卖国贼”,你这本书是要为他翻案么?你对他的肯定远超过对他的否定。 tujian.org
雷颐:对李鸿章历来争议很大。我个人认可梁启超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但境遇可悲。他太忠于清廷,然而在清的大框架中,他只能是一个裱糊匠。签订卖国条约、割地赔款,都是朝廷的决定,作为政府代表,他又能怎样?但签订《马关条约》时,他据理力争,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他要去谈判,对英国港督说:联军将领一定不要报复。他有残酷无情的一面,比如1863 年他在苏州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违反诺言设计诛杀了八个降将。他同情康梁维新派,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支持维新派。而他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功绩应该被我们看到。修铁路,建招商局、兵工厂,创办海军……李鸿章是冲破重重阻力,冒了很多风险才做到的,他努力在推行革新。他还给清朝官员做启蒙,解释炸弹前面多粗,后面多细,一点点教导蒸汽机怎么运作,像对待学生一样,这些都细致地写在他的奏折里,很有趣。 tujian.org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官之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懂自保怎么做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你的书重分析多过评论,而且你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历史细节和现实的关联感在哪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我喜欢关注历史细节,再对它加以分析,觉得非常有趣。比如,慈禧修颐和园,是挪用了海军军费的。能看到的资料上写着,经费用于海军,挖昆明湖用于海军训练,这不是开玩笑吗?她从哪里都能弄到钱,干嘛非要用海军军费啊。她要一个名目。现在,不是很多类似现象吗? 什么某某可行性报告,某某培训中心,是打着幌子要弄钱。对于某些当官的人,“幌子”少不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透过一些细节也能让人们理解到工程与政治的关系。慈禧想建圆明园,有各种政治力量介入,内务府是主张建的,因为他们能得钱,恭亲王一直是抵制的,慈禧后来刚好借修圆明园之机剥夺了恭亲王的权力。工程与政治,历来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多时候,是因为对现实有所感触,所以会折射到写作和平时的思索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我们从你的新书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个特点:泛道德化。它的危害性能说说么?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就比如,李鸿章当初要架电线。但遭到了顽固派们的强烈反对。“外国可以架电线,他们信仰主,我们的祖宗则埋在地里。电线杆要插到地下,就是不孝,而不孝就是不忠!”一顶大帽子盖上来。清朝的反对,从来不从技术层面来说,应不应该修,要多少钱。只说是狄夷的东西,破坏了天朝上国的文化安全。什么都上纲上线,上升到道德层面。铁路外国可以修,因为“铁路能带来利益”,而中国礼仪治国,不要“利”,也不要修铁路。以致到了改革开放之时,凡事要问一下姓“社”还是姓“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你这本书一出,我想官场将盛行“李鸿章模式”,就是既做事,又自保。敢于做事而疏于自保,下场往往很惨;精于自保而不做事,只是滑头和饭桶。这种实利主义的模式对于历史也会有很局限的一面啊。又假如李鸿章不那么善于自保,多一点谭嗣同的血性的话,那么历史会怎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当官有一种,完全随波逐流。这种官可不少。另一种,敢做敢当,但不会自保,这个较少。而既要做事,又要自保,这就更少了。我是比较赞赏李鸿章既做事,又自保的方式的。你看李鸿章要和腐朽愚昧的清王朝去争取修铁路,建海军,推动一系列洋务变革运动,都是冒极大的风险的,但他又几十年不懈努力,不懂自保怎么能做这些事情,不闹出天大的悲剧来吗。现在的官员,真能追崇李鸿章这种方式或许就好了。不做事只自保,很容易,不用学,庸才也能自保。既做事又自保,则很难得,这种为官、生存之道,技巧难学。 tujian.org
谭嗣同,是改革者,他们完全是两种思维啊。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武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淡淡的哀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tujian.org
锐读:你这回正说李鸿章,笔调严谨,大众接受起来还是会有一点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一开始没想到要写成大众读物。后来出版方觉得这书有它的现实关联感吧。理解这书,我想还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我写作的观点是,要严谨,文字可以通俗,但不能戏说。我也不喜欢花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锐读:说说你和武汉的关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我父母是长沙人。但我出生在武汉。生长到四五岁时离开的。我后来经常回武汉。我会说武汉话。我特别爱吃武汉的热干面。记得小时候不到五分钱就可以买一碗吧。2004 年我来武汉讲课,住的宾馆提供早餐,但我觉得还不如自己到小摊上找一碗热干面来吃呢。两块钱,一个小纸盒盛着对吧。另外我喜欢武汉的藕汤,新鲜,好喝!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武汉我去过很多城市,现在定居在北京。一直觉得真正生活起来还是南方好。像武汉、长沙这样的城市,空气潮湿,能使人有淡淡的哀愁。这淡淡的哀愁其实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很利于文学创作啊。但居住北方,年纪增长,有了生活负累,再加之长期研究历史,人就变理性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记者徐长云采写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