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图工程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70后”:寻找原点与十年迷失
2009-05-04

  恶魔丁天

  1971年出生。1970年代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脸》、《命犯桃花》、《剑如秋莲》等。自2000年以后,开创新类型“恶魔主义”小说方式,以其情色、惊悚和唯美主义的风格和更具人性深度的视角,展示时尚另类都市生活的银幕反面,在文坛独树一帜。 《我的绝版青春》是作者沉寂数年后的复出之作。现居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冯 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1年生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著有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欢喜》、《北京?熏北京》,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现居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则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作品1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中短篇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现为《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仿佛仍在梦中,故事却已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诸多评论家和作家那里,这句话成了对1970年代作家的判定。一次电视采访中,宣传新作《兄弟》的余华说得更让人绝望。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来的文学史证明,作家的出现显示出“鱼群效应”,而一类强势群体的出现要有10年的区隔,从出道到成就卓然要跨越20年的岁月。有《兄弟》、《活着》等小说在手,余华、苏童、格非、迟子建等等,确实撑起了1960年代作家群的文学天空。1980年代的群体中,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类青春文学的写手,俨然成了现实中的明星。“70后”作家呢?似乎真的在这10年区隔、20年养成的规则之外。棉棉、九丹等,曾以情色之作引得大江南北震动。而更为坚实的丁天、李冯、徐则臣、冯唐等,在1970年代女作家的情色之外,又何曾引领过一代文学之风?别说引领,耳熟能详的作品又有什么呢?如此说来,“70后”的普遍萎缩,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不过问题在于,在10年区隔的文学代际规律中,“70后”的萎缩难道真如余华所说的是命中注定?或者如坊间所论,“70后”活在追随1960年代作家的梦中,却早已在1960年代与1980年代共筑的“文坛故事”中结束了使命? tujian.org

  “70后”仍在路上,一切还在过程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恰当的文学判断应该基于起点,而且要基于起点期的文学具有怎样的向度。记忆中余华的起点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发表在1986年,距离1989年的到来还有3年。其时,余华已经26岁,一介青年。小说写的是18岁的青年离家远行,如果你愿意用《兄弟》去佐证,也可以说这是余华从封闭的诊所走向大世界的过程。26岁的余华在这篇小说中显示出成熟的人生智慧,没有青春期的爱情,而是用加缪的方式诠释了乡村公路上的“悖谬”,当然还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转化的深度。正是这一“悖谬”,构成了余华此后几乎所有小说的特性。无论是挣扎、艰涩的《在细雨中呼唤》,还是喜剧、明快的《许三观卖血记》,“悖谬”几乎总是余华观察世界、展示内心最为有力的尺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余华自己的回忆中,他更愿意把卡夫卡和川端康成作为自己小说最好的源头。其实,在余华们出现的前几年,19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马原、莫言、洪峰等,已经闯出了模仿西方文学的道路。而韩少功、史铁生、阿城、铁凝、王安忆等人,或者探索“寻根”的命题,或者用凝练的白描正接续被中断的文学传统。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与古典文学的传神和诗意,在上世纪80年代相互抵达,悄然弥合。余华们从一开始,就与这笔资源直面相逢。

tujian.org

  如果说更早一代的王蒙在政治风云与报国理想、纯正爱情的夹缝中为文学塑造强大的张力,从政治、战争与人生的沉浮中获得苍茫的历史感,那么,余华们则是第一次站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大地。他们之所以识破“悖谬”的原理,是因为第一次看到了平凡世界的纹理和奇崛,他们第一次用现代叙述技巧释放心灵,也第一次学会了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获取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文学本身的历史感与尊严感出发,余华们的作品因而庄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0后”作家的文学起点又在哪里?不仅“70后”对这一问题要做出回答,1960年代作家群更需要回答。柳青、王蒙、马原三代作家从正面或负面共同为1960年代作家留下了现代文学的重要遗产,1960年代又给后辈们留下了什么呢?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先锋文学”到来之前,是前辈们用人生的荣辱、血的教训乃至生命的代价,为1960年代撞开了封闭的大门。而在迎接1990年代到来的关口,60年代作家是否为后来者肩住了闸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0年前后,“70后”从1960年代作家共同塑造的理想主义氛围中,突然之间就被抛弃到了所谓的“市场经济”的洪流。这里的大地不再坚实,这里的一切开始物质主义蝇营狗苟,“70后”上身是尚未成熟的理想主义火苗,下身已经埋没于铜臭。1976年的“归来者文学”呈现出昂扬的、先觉者的姿态,1990年前后的1960年代文学又是怎样的姿态啊?我只记得地摊文学、“作家卖身”、文学拍卖频频出现,再有就是先锋文学家成了市场化品牌“布老虎丛书”的俘虏。之后《废都》出现了,王朔开始粉墨登场,“饶舌”文风风靡南北各大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0后”的急先锋其实不是真正的1970年人,而是1969年出生的邱华栋。邱华栋以“北漂”的心态,以酒吧、霓虹灯、飙车、蹦迪等光怪陆离的元素,叙述物质化的北京和充满野心的青年人。你可以说邱华栋的小说写尽了当代都市白领或者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内心追求,物质主义与勃发的欲望汇集为城市午夜的河流。同时,你肯定能意识到,邱华栋的小说中看不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洪峰的《离乡》中那种悖谬而悠远、坚定而怅惘的牧歌情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0后”一开始就站在了流沙之上。割裂与狂躁、残存的理想火苗和物质欲望的大行其道,让“70后”几乎用10年的时间围绕这个人的青春回忆到处寻找。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纳博科夫的《发条橙》给“70后”文学滋养了吗?不错,这两部作品几乎成为“70后”的《圣经》,一而再再而三地为“70后”所重复和模仿。这种无处着力而又充满暴力、反叛的青春叙述,让“70后”徘徊了最宝贵的10年。

tujian.org

  真的是重新寻找原点、定位自身的时候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丁天拿出《我的绝版青春》之前的10年,曾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玩偶青春》。那是在1998年。其时的丁天和1986年的余华年龄相仿。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前后,棉棉的《糖》、周洁茹的《中国娃娃》相继出版。在后来的个人小说传记中,《玩偶青春》几乎被出版社或者干脆被丁天本人遗忘。10年之后,丁天变成了“恶魔丁天”,有关青春的叙述成了《我的绝版青春》。“青春”是滋养漫长人生的深湖,就像希腊神话永远是西方文学的清泉。但是,究竟哪一个才寄托丁天的青春回想呢?在38岁的年龄,《我的绝版青春》意欲何为?

tujian.org

  《我的绝版青春》集合了多个不断回旋、改头换面的故事,以“我”为视角,讲述男生与女生之间那种生理的冲动、言语的暴力和现实的追逐。而在所有的故事中,“十七年前”仿佛一个魔咒,既是起承转合的枢纽,又成了响彻故事的旋律——“十七年前”像丁天内心情感的水晶体,照亮了有关青春的温情、忧伤和回忆。如果你想到丁天对《玩偶青春》的决绝,你会砰然心惊,“绝版青春”中以“十七年前”的标识和旋律,指向了当代中国的一个禁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于1990年代之交的那个特殊年份,在后来几乎所有的当代小说中都没有涉及,但1980年代沸腾的理想主义正是从那里开始变异;1960年代作家群的文学叙述也正是从那一年由“先锋”向“讲故事”转移。1960年代作家和“70后”的交接点在这里,“70后”标识自身价值的刻度也应该划在这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我看来,《我的绝版青春》就自身来说,在文学的意义上并没有超越性的价值。但同样在我的印象中,这是迷失10年后,“70后”作家第一次真正的回撤,是寻找一代作家“原点”的最初努力。似乎正因为这意味深长的寻找,《我的绝版青春》平静得如此忧伤,对1960年代作家的质问又如此决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之相比,同样是“70后”作家冯唐新近推出的《北京,北京》,则让人想到1940年代现代作家卜宁的《无名书》。这是一部大系列的图书,创作于风云变幻的1946年到1949年。《无名书》中最著名的石首卷本《野兽、野兽、野兽》,以金蛇乱舞渲染出生命的醉与死。《北京,北京》具有同样的猛烈、狂放、醉与死,但是,比起《北京,北京》,1940年代粗糙的《野兽、野兽、野兽》却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深远的恐惧和忧虑。没有对宗教原罪的恐惧以及对恐惧的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们的模仿或共鸣式创作中,不过徒具形式而已。因为,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物质欲望,无论是坚守或者放弃,“70后”都不能彻底。想想那群将“下半身”作为诗歌宗旨的“70后”诗人,美好的温情何曾不埋在他们的心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则臣用《一个人的乌托邦》作为新著《午夜之门》的代序。他说这与托马斯

     相关链接
    ·[活动]五一假期阮次山杭州上海签售
    ·5月3日下午1王立群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书
    ·至上励合人气激增 清新写真即将上市
    ·"网络游艺 人机对话" —《顾群业
    ·新书:《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
    ·在别处生活,看一场角度爱情
    ·《约翰·拉贝画传》: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历史
    ·李承鹏跨界不说球反成文学偶像
    ·易中天马瑞芳"对掐":我就是个出
    ·郝明义:现在只是数字化阅读“新石器时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