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阑尾》这部小说是在网上,作者姬中宪把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归纳为9种人,我突然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不知道我属于这9种人中的哪一种?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家附近的“海德格尔书店”找这本书。书店老板是个饱读诗书并且自己也写小说的人,没想到他对《阑尾》这部书也推崇备至,说:“这是一部语言非常有特色,结构上几乎没有破绽的书。
如果这个年轻人照写《阑尾》的态度,再写两三部书,他一定能立足中国文坛。” tujian.org
于是我带着对《阑尾》很高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说实话,心里是有些忐忑的,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意味着失望。我花了一个上午和一个夜晚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刚读到五分之一处的时候,我发现之前的担忧已经不存在了,等读完全书后,我已经确信这是一部好书,是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小说。《阑尾》的情节主线很简单,讲述了退休后的查教授、修自行车的高师傅和一个名叫“小尾巴”的外籍华裔小女孩之间阴差阳错的故事。小说语言幽默机智,时时有智慧的火花闪现,但又不动声色;小说结构纵横捭阖,章节间看似独立分散,其实处处呼应,浑然一体。如果不看前面的作者简介,很难想像这娴熟老辣的文笔竟出自一个27岁的年轻人之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读《阑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我是面带笑容的。我当然没法计算我一共笑了多少次,但直觉这些笑容不尽相同,我想试着把这些笑分一下类。在《阑尾》中,作者常常喜欢列举和分类,比如把路边的修车摊分为学院派、实务派和艺术派,把主人公查教授的噩梦分为抗日题材和神话题材,还有在“黑名单”一章,查教授为肃清身边的假想敌,一口气列举了老头、老兄、老胆、老手、老腿、老嘴6个人,个个活灵活现,读来酣畅淋漓。列举和分类,本是教科书和公文报告常用的刻板写法,似乎是小说写作的大忌,却被作者用得妙趣横生,这本身也是一种反讽,与小说那种一本正经的搞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我也借鉴一下这种方法,把我在读《阑尾》时露出的笑容统计一下,一共分成5种: tujian.org
1、一脸坏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种笑更多的是由小说正文以外的“附文”引发的,比如在后记“我只占5%”中,作者先说喜欢《阑尾》的9种人中有一种是“喜欢钱钟书和王朔的人”,然后马上又补充说,是“更年期之前的王朔,而不是现在那个王朔”,话里透着一股子“坏”劲儿;再如在“作者简介”中,先是象填履历表一样煞有介事地列举了自己的读书工作经历,末了又加了一句:“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各种其他说法,都是假的。”还有小说附录中那篇题为 “我很严肃,但忍不住想笑” 的杜撰的访谈录,作者和虚构的女记者一问一答,象说对口相声,极尽狡黠机灵之能事,看似抖包袱耍贫嘴,其实举重若轻,话里有话,暗含了很多艺术创作的观念以及对当今社会现状的讥讽。看这些文字时,似乎能感觉到作者嘴角那若有似无的一丝坏笑,看着看着,这坏笑就移到了读者的脸上。只不过,这样的文字终归显的油滑,还好不多,否则也会腻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捧腹大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阑尾》中有些情节和细节让人捧腹,比如写医学院的一帮子小朋友打打闹闹,用摔跤、背诵唐诗、剪子包袱锤等方式来决定谁当“院长”,谁做“教授”;写小尾巴一心想让爷爷带她听音乐会,却因为玩得太累在剧院里睡着了,还尿了床,把剧院座位上的海绵垫子泡得“饱满多汁,盈盈欲滴”;写学院评职称之前,院长为了躲避众多急于扶正的副教授的追问,竟猫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藏了三天三夜;还有写美发店的董事长朱大常(猪大肠?)在开业典礼上演示他自创的“朱手朱脚拳”、“朱手回春大法”,嘴里还念念有词,样子好象跳大神。这些情节无不夸张、荒诞,却是对现实的变形与映照,大笑过后,又让人感觉似曾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会心一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尽管上述两种笑很好玩,但《阑尾》所引发的笑声中,更多的还属于会心一笑(恐怕要占到总量的60-70%),对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难以言传的微妙情境,作者总能用最精辟、最准确的语言一语道破,入木三分,越咂摸越有同感,难免会心一笑,还有作者最拿手的比喻句,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出现,既是语言节奏的调剂,也让细节有了现实可感的参照,很多读者感觉《阑尾》有《围城》的风格,恐怕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比如,小说中那位在医院旁边修自行车的高师傅,很多医生看不起他,嫌他两手油污不讲卫生,年轻的女大夫修完车子掏钱给他时,“会高高翘起兰花指,只用拇指和食指夹着钱,快速丢在高大庄宽大的手心里――样子仿佛在动物园里喂老虎。”又如,写查教授中年时看待女人的心态,说那时“妻子早已不是妩媚风韵的少妇,短期内也还不能成为相濡以沫的老伴儿,查自碘觉得自己的情感进入了青黄不接的饥荒期,一腔热情无处发泄,像个怀才不遇的秀才动不动就唏嘘感慨。”聊聊数语道出了很多婚姻的真相,而以“短期内也还不能成为相濡以沫的老伴儿”一句尤为点睛。查教授平时曲高和寡,有一次看一群老头儿聚在一起聊得兴高采烈,他想等到一个合适的话题插进去却总也等不到,感觉自己“像一个等着和别人一起跳绳的孩子,总也找不准他们甩绳的节奏,或者像一个随时准备引吭高歌的男高音,发现伴奏乐队起错了调。”还有查教授从前的下属朱大常后来下海经商成了爆发户,多年后两人在一个典礼上重逢,朱大常洋洋得意,给了查教授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后,又把他“放回地上,退后一步打量着他,神态仿佛在看一个几年不见个子突然长高的晚辈”。这些匪夷所思又切中要点的比喻句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让人赞叹作者的洞察力与联想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4、含泪带笑 tujian.org
《阑尾》让人笑,但这本书如果仅仅是语言生动诙谐,场景描写热热闹闹,让人读着轻松愉快,顶多也就停留在饭后茶余的消遣之作的水平,之所以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还因为它让我发出了另外两种笑。在我读完了小说的前两章、刚刚习惯了作者那密实的语言攻势后,小说突然峰回路转,跳开情节主线,进入了第三章“戴维斯”,也把整个故事带向了低沉和深邃,带进了荒芜和悲凉。这一章集中描写了小尾巴的父亲、查教授从前的学生戴伟司的前半生,这个着墨不多、仅在第三章出现的人物,却是《阑尾》这出大戏的幕后主导,小说真正的灵魂人物。戴伟司出生在穷乡僻壤,父亲是个沉默的乡村医生,母亲则带着他诞生的秘密早早离世,他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始终辗转在自我放逐与自我寻找的途中。在他19岁离开家乡的时候,他选择了特殊的方式来和他少年时代的一辆自行车告别:在暴雨中用绳子把自行车牢牢捆在了一棵大树顶部的树杈上,像某种神秘的天葬,他一声不吭的做着这件事,“像远行前细细打点自己的行李,又像在默默地埋葬一位早逝的朋友。”父亲一直用沉默来回应他的各种疑问与迷惑,甚至在送他离家的那一天,父亲也早早用一件雨披把自己包裹起来,这让年轻的戴伟司感到不解和愤怒,直到很多年之后父亲已经去世,他才突然醒悟,父亲当年的举动不是为了拒绝交流,而仅仅是为了挡住他满脸的泪水;戴伟司离家之后,父子之间的交流才刚刚开始,不管他跑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父亲的信总会“精确而平静的到达,在陌生的异国土国上,翻开那些潮湿、皱缩的信低,在一行行熟悉的笔迹和文字中,他看到了家乡果园里新生的梨树,嗅到了西屋后墙根处青草的气息……”这些细节让人为之动容,也许嘴角还带着前面留下的笑,眼里却已经含着泪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淡然微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毫无疑义的喜欢上了戴伟司这个人物,想看到他生命的最终去向,但小说偏偏一点都不透露,从第四章开始,故事重新回到了医学院纷扰的世俗生活中,把戴伟司远远抛在了南极,叙述的基调也重新回到了嬉笑怒骂中,一步步将小说推向了荒诞夸张的高潮。就在我以为小说要结束时,第十四章“生死劫”登场了,这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也是事实上的结局,如果说整部《阑尾》是一卷夸张的漫画,那第三章《戴维斯》就是一篇淒美的散文,而最后一章《生死劫》就是诗了,这一章曾以“南极之旅”(我更喜欢这个名字)为名单独发表过,它以小尾巴写的一封信为线索,影影绰绰地讲到了《阑尾》所有主要人物的现实境遇与最终归宿。整部小说的众多人物和头绪似乎在这里收而归一了,戴伟司的生命之旅似乎也寓意了普世的人生轨迹:追问出处,寻找终点;他的境遇也是终极意义上的人的境遇,孤独,无奈,穷尽一生追寻却仍然没有答案;他的沉默寡言与离群索居,又映照着医学院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同时也让人多少消解和宽恕了那些世俗人的世俗的生命,此时,我没有办法再嘲笑他们,留在我脸上的只有微笑,对宿命和生死的淡然的微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阑尾》以笑开始,以笑结束,但是我必须要承认,笑,只是《阑尾》的附产品,笑过之后,才看到小说的真相,才懂得人生的真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