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伟(出版人、书评家)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的500封家书。第一封信写于1969年5月2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72年。其中有两封信是父子二人讨论干校,两个人对一件事情有着惊人的认同,这是第一。
第二,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编者介绍叶圣陶有一个习惯,他每次收到别人的来信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回信,第二件事情是把信给撕了。但是他一生当中有两个时期没有撕信,第一个时期是全家逃难到南方,把每一封家书都编了号;第二个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的家书都没有撕,都留起来了。我看过这本书后感到非常惭愧,在当下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好像我们遗忘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我们不仅对爷爷奶奶或者是过去的历史不在乎,我们对父母可能也没有太在意。所以,我特别推荐《干校家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他书目:张大春《聆听父亲》、齐泽克《伊拉克:借来的壶》、董桥《今朝风日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白烨(文学评论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朔《和我们女儿的谈话》
王朔每次都煽惑得很厉害,说他的书都很好看。他越这么说读者越不看好,但这本书我觉得真是好看。这本书是假装着一个朋友去世,30年之后,“我”给他的女儿讲述她父亲去世、为什么死的秘密。讲得是闪烁其词,藏着、掖着,又不能不说,讲出人的心理痛苦。王朔有一句话,他说“我发现我走得多远,多么折腾,最后都要被逮回来”,就是无论怎么假装,最后还得回到故事中。这是王朔回到故事中逮回来的小说,所以值得一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阎真《因为女人》
这本书主要讲一个女人抱着真心谈恋爱,没有结果之后,只好结婚———结婚不是结果,而是恋爱的无奈。这本书至少反映了一种真实,或者说是一种更大的真实。阎真是大学老师,书中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体验结合在一起,很好看。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本夫《无土时代》
这本书以都市为题材,都市迅速发展,全部变成水泥路、水泥墙,没有土了。如果我们变成无土时代,会是什么样?小说探讨城市和国家迅速进入现代化或者全球化之后会产生的问题与后果,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敲响了时代的警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他书目:严歌苓《小姨多鹤》、张欣《用一生去忘记》、尤凤伟《衣钵》、钟道新《巅峰对决》、丁丁《小牲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雷颐(学者、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鹿桥《未央歌》
我很早以前听台湾朋友说他们特别喜欢这本小说,是当年台湾知识分子热读的一本书。当我们这边的学生爱读《青春之歌》的时候,那边在读《未央歌》。我今年去了西南联大,小说写的是当时的学生怎么样恋爱、所发生的冲突,使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胡平《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
我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只是写工程、技术,但仔细一看,却是写历史、人,把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通熔入一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铭潞《’85美术运动》
当年“85当代艺术”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阻力,很多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因为有那一代人的承担和付出,渐渐地才有了798,包括很荒诞的行为艺术。没有那些人往前闯、承担和付出,就没有现在。这本书很厚,很客观地记录下了当时的历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华杰(学者、北大哲学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史丰收《算术革命》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这本书,香港智能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版。这本书具有纪念价值,它是科普史上非常有价值的书,比较有研究价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元胜《昆虫美》
人们的相机大多是对着人或者美景,很少有人对着昆虫。因为大家都觉得人很重要,昆虫不重要。人这种动物很特别,昆虫也很特别。作者喜爱昆虫,拍了很多昆虫的照片,非常好。我喜欢拍植物,他喜欢拍动物,我要向他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袁慧新、闫喜焕 《医学史上的谎言与谬误》
作者写这本书是需要勇气的。哪些学科中骗子最多?肯定是医学界的骗子最多,其中受西医的欺骗最多,且难以识别。这本书提到了一些案例,可以让读者批判地看待科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他书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查尔斯·E·哈里斯《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 本报记者 卜昌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