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丁学良比起蓄着大胡子、目光炯炯的照片看起来更随和、亲切,在新书发布会上一个劲地招呼记者对他的书《中国经济再崛起》提问。曾经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样的言论掀起大讨论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这次又将目光对准了中国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学良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定义为中国经济的“再崛起”。由于过去20多年里,其大部分的时间不在中国内地而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作研究与教书,该书主要运用“比较”这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全球化为框架,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个非经济问题,讨论中国历史性再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再崛起还只是经济上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过去25年里,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近9%,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唯一一个大经济实体的增速保持在如此持续的高水平上。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最多使用的说法是“中国的崛起”。但丁学良强调,把中国过去25年中取得的成就定义为中国经济的“再崛起”更加准确。因为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都是世界第一。丁学良引用了一位英国记者根据Maddison的著名经济史料的评论:“2000年前,中国经济总产值占世界的1/4;1000年前,它仍然接近世界的1/4;到了1820年,中国的GDP已经上升到全球的1/3。不过,最近20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失常,落在了欧洲的后面……1973年中国的经济总产值只占世界的不到5%。公元1年,中国的年人均收入已经为450美元(按1990年物价标准);1950年,中国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与2000年前相近,为439美元。不过,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突然醒悟,迅速赶上来,它目前的GDP占世界总数的近15%。”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除了强调“再”字,丁学良还提示国人,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再崛起还只是经济上的,而不是全面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学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不仅给人类提供最多的产品,而且同时为世界提供行政体系、法律制度、科学、艺术、生活方式和语言。从这个角度看,从近代到如今,中国无论在经济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还远未达到历史上中华文明所达到的全球相对高度,不具有那个时代的整体文明投射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经济再崛起》这本书收集了我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中国内地和海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里、公共论坛上,以及主流报刊上发表的演讲、报告和长篇专题评论。假若只能选用一个最基本的主题来贯串它们的话,那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长过程——中国在经济上的再崛起——之中的非经济问题(包括非经济性质的环境和后果)的观察和分析。本书以此为背景、以全球化为框架,讨论中国历史性再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对这些非经济问题的评论大部分又都聚焦在“公平和正义”,简言之即“社会公正”的价值观之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在这本小书里的中心论点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的最大成就,是基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的重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在自此以后的时期里,必须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社会公正的有效制度和基础设施的建立,这是一个更加艰难和富有挑战性的事业。因为20世纪国际发展的比较经验反复地向我们昭示,对于一个社会和它的根本——人民来说,经济的短缺是困苦重重的,而社会公正的短缺则是风险重重的。中国在经济上的历史性的“再崛起”,理所当然地意味着我们必须致力于驱除这两种形态的短缺。 tujian.org
良治——中国再崛起的条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记者要求一 一签名时,丁学良在每本书上都郑重地写下了一句话,“本书原名《良治——中国再崛起的条件》”。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要强调这本书的原名以及书名变动的缘由时,丁学良大呼“好问题!”因为“这真是太重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学良:良治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Good Governance,即良好治理。过去我们有很天真的想法,认为走向多党制后,像法治、社会的和平安定、人民的自由等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现在,国际上的比较政治学越来越看重另外的一系列参数,即所谓的良治问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良治这一主题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是人们高度关注的公共事务之一。2004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社会科学比较研究的角度和社会转型长时间的跨度来看,中国新一届最高领导层提出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是理性主义在中国的政策过程中从经济层面向行政层面的重要延伸。从经济理性主义向行政理性主义迈进,表明中国新一届最高领导层清楚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积累的问题也很多;而这些问题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那些思路、办法去做,成效不大。所以新领导层希望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以解决过去未能解决的问题,并能够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否则的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局势的稳定乃至中国的和平崛起,都难以达到。在书中,对于施行良治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架构:理顺国家—社会基本关系、抓好信息枢纽资源、实现人才跨“圈”流通。 tujian.org
教育与看不见的财富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学良不仅关注行政和法律体制以及社会公正领域,对于大学制度、教育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曾于200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掀起关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讨论的热潮。在他看来,与中国的和平崛起相对应的教育状况该是怎么样的?而今中国经济的率先发展,是不是对教育的顺利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学良:我想那时的教育中,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应该是以创造性为核心,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说到这儿,我将话题说远一些。2005年底世界银行公布了一份报告——《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里面的数据非常有意思。这个报告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越低,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高。无形资产是指除了房产、汽车这类的财富之外的财富,也就是看不见的财富。 tujian.org
在被评估的118个国家里,我国排在第92位,靠前的几乎都是欧美国家。同美国相比,人均总财富美国是我国的54倍。其中看得见的财富,人均自然资源财产是我国的6倍、人造财产是我国的27倍;但无形资本,美国是我国的99倍。这说明,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财富上。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这些都属于无形的财富,我们国家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这些产业上面。报告还发现,一个国家无形资本的大小,同该国的法治程度及教育水平成正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至于经济发展与教育,我们知道穷国办教育很难,但富裕了也不一定能将教育办得很好,教育的发展主要还是看教育体制是否灵活多元,有没有给创造性的教育方式以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