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公益课堂催生"讲座族" 2000余市民听讲座 |
2009-04-30 |
|
退休教师陈延玲周末最忙。昨天早上9时不到,她就进了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在第一排占据了最佳位置,准备听胡德平讲《曹雪芹的旗籍和祖籍》。讲座12时才结束,陈延玲意犹未尽,还上前请老师给自己签名留言。出来在街边买了点儿吃的,她又马不停蹄奔向了朝阳区图书馆,去听李道英老师讲《李清照诗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讲座族多是中老年人
和陈延玲一样,每次听讲座都坐在前排、周末都泡在各大讲堂里的铁杆儿听众还有很多,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免费讲座族”。这个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讲座的内容、品位和水平都有较高要求。64岁的陈林娜说:“人不光是要吃饭睡觉,还要活个精神。退休了,想想还缺什么?就是知识。”说这话时,陈林娜正准备去公交车站,随手掏出几页纸,上面抄着前不久老师讲的诗词,她每次等公车时都要默背。
市民和学者都受益
仅新年第一个周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现代文学馆以及王府井书店等单位,就为市民提供了《中国传统节日与假日改革》、《20世纪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10场公益讲座,吸引听众2000余人次。此外,不少区县图书馆和社区文化中心也都安排了各具特色的小型讲座。
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琳琅满目的公益讲座,已经成为众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把知识送到了基层,还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文明素质。“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场所,它除了提供图书借阅和课题咨询服务,还应承担起开阔公众文化视野,提高人们知识水平的责任。公益讲座是完成这个使命必不可少的一个形式。”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分析:“文化讲座既为公众提供面对大文化的机会,也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平台。比如讲《红楼梦》,我们就先后请来了当今红学界老中青三代共20余位红学家。”
经常去社区做讲座的北师大教授韩兆琦说:“为公众讲课就是服务社会。听课的人都是因喜欢文化而来,让我感到讲得非常有意义。遇到有听众和我讨论,也对我的研究有帮助。”
良好的定位和精心的准备,换来的是讲座族的珍惜和尊重。记者周末在多个讲座现场发现,容纳了几百人的大厅依然非常安静,若遇到有人交头接耳,周围的人都会对其怒目而视。
去年举办公益讲座2300多场
据统计,2007年,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的“周末社区大讲堂”,市社科联举办的系列专题讲座就达500余场。本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去年也举办了免费讲座1800多场,吸引听众30多万人次。讲座内容涉及人文、科技、奥运、健康、礼仪等方方面面。
据了解,2008年京城的公益讲座数量还将增加,而讲座族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有好几个老同学说今年要加入讲座族了。”陈林娜说。
(责任编辑:颜金花)
更多成人教育新闻
|
|
|
|
|
|